桥墩地区卫星舆图
松山”是桥墩地名的古称,同时又是今五岱山脉的山名,且在不同朝代其地区范畴、百姓户口、山岳称呼等有所不同。根据史志干系纪录,对比《温州陈旧舆图集》,本文做初浅研讨。
温州陈旧舆图集松幽谷名泉源与地区范畴“松山”地名的泉源,说法有二:一是民间传闻桥墩*氏先祖于五代间(—)自闽长溪迁入,因居地依山傍水、松林浓密而名“松山”,也有传闻以迁出地“松山”地名号之。二是弘治《温州府志》所载“松山……其土宜松。又曰五公山,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尝宴于此”,乾隆《平阳县志》纪录“松山……别名五松山”,或所以五公山——五松山——松山为进程蜕变而来。两种说法,难分伯仲。桥墩镇卫星舆图
举荐赏玩链接
?您晓得苍南古代有银矿吗?您晓得矿工造反与泰顺建县的相干吗?
宋朝始置“松山驿”,是松幽谷名最先浮现于官方文件的功夫。明朝温州学者姜准编著的《岐海琐谈》·(温州路驿)纪录:“宋,温州在城曰待贤驿、来远驿;宜春门外、华盖山下曰容成驿。……瑞安县曰来安驿。平阳曰前仓驿、松山驿,皆自浙入闽之道也。”宋朝墨客许景衡(—)的《分水山》诗,有“平水松山入望来”之句。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海盐知县林仰,曾经写《松山》诗。明弘治(—)《温州府志》纪录“松山镇,……为西镇,有松山市”,弘治前所建承接集镇两岸的石桥原名“松山八角桥”。因而可知,“松山”地名始于唐末宋初,宋朝时已得官方认同,遍及行使。
“松山”地名继续到何时呢?清顺治三年()配置“桥墩寨”,是“桥墩”地名最先见于官方文件的功夫。清康熙九年()配置“桥墩门新寨”,又现“桥墩门”地名。“松山”地名大概自宋朝起到明朝,历经六百余年。自清初着手,“桥墩”、“桥墩门”地名逐步庖代“松山”地名。果然地名的更替是个悠久的进程,直至清末时松幽谷名民间仍有行使。如清朝莒溪墨客刘眉锡(—)所写《松山》诗,就有“我过松山下,相思道未亡”的诗句。乐趣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原刊本《温州府志》卷首图中,标有“桥陡门”字样,闽语“桥陡门”与“桥墩门”同音,“桥墩门”地名泉源是不是还与“陡门”干系?今无从验证。
中华民国桥墩舆图
松山的地区范畴有多大呢?地区范畴在不同朝代是有改变的。明朝有“松山镇”,跨三十六、三十七两都之地,看来宋末明初时松山的范畴当为今桥墩、莒溪两镇及灵溪镇水头、观美社区部份地区,更早光阴的地区范畴应该还更大一些。
“松山”域内有几许户口呢?我国自古实施故乡制,秦汉期间故乡制已趋完备。至唐朝,县如下处所下层结构为乡、里、邻保,每里百户,五里一乡;里之下设邻、保,四户为邻,五户为保。宋月朔乡一里,乡、里合一;宋煕宁新*期间(宋神宗—)行保甲轨制,十家一小保,五十家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改坊里制、村社制,乡村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五十家为一社。到了明朝,创建乡、都、图(里)的处所下层结构,一百一十户为里,每里之下置有十甲,每甲十户。清朝继续了宋、元、明期间的里社制与保甲制。
按照乾隆《平阳县志》(刊本,贡赋志·图里)纪录:“明原额通县设隅一、都五十五、镇二、图二百五十二,每图立十甲,每甲储田三百亩充里一名。”明弘治《温州府志》(邑里·乡都)纪录“归仁乡,……旧里名九:松山、桂岭、唐夏、玉峰、湖边、八丈、项岙、鹤程、高阳”。按照明朝的“乡、里”规制盘算,明初以前的“旧松山”做为“归仁乡”的一个“里”,户口当在百户高低。平阳县“弘治,户二万七千一十五,口八万六千一百六十二(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载)”,假使按明原额二百五十二图均匀推算,每图(里)仅户、人,而松幽谷处僻静山区,聚落更小、丁口更少。
乾隆平阳县志
更早的宋朝实施“一乡一里,乡、里合一。”宋绍圣(—)时,平阳县“主户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丁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二;客户一万五百七十六,丁一万一千二百三十。”也许揣摩,宋朝松山的民户、丁口,还不及明初松山的百户人家。
到明朝中期,编撰于弘治年间的《温州府志》纪录:“三十六都,平水、莒溪、浦口(中华民国县志称无考)、滕洋,一图。三十七都,松山、分水,一图。”此时旧松山境内的三十六、三十七两都已有六个村落,共编二图,民户当增至二百余户。此时的“松山村”与分水村编为一图,共管百户高低,松山村也惟有半百人家了。
中华民国平阳县志
按照中华民国《平阳县志》纪录,归仁乡“三十七都:分水关(旧做分水)、矴步头、下阳、焦滩、小玉沙、桥墩(有市,旧设松山镇)、焦阬、蒋阳、五岱山、凤村、犁尾椇、黃壇底、*壇口、马渡、陈罗阳、小沿、关帝庙(以上新增,旧志有松山村,今自桥墩如下至犁尾椇皆为松幽谷)”。这些纪录奉告咱们,明朝中期的“松山村”地区在今桥墩镇的五凤、*坦社区(片区)及松山社区范畴,“分水村”则大要在大龙、碗窑社区一片。平水地区与浦口地名按照明洪武御史宋濂(—)的《横山仁济庙记》(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九·词章)纪录,周凯经管三江水灾,于永康元年(公元)就义,“邑长思其功,号其里曰平水里,建祠尸祝之。”看来“平水里”地名出于晋时,早于“松山”地名。
最先的“平水里”范畴有多大呢?明弘治《温州府志》(山·泰顺县)纪录:“分水山,……与松山连。泉发岭上,东西分配以限闽浙。……自福建来者,困于陟岭。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达前仓江”。该志(山·平阳县)还纪录:“松山,其土宜松,又曰五公山,……平水在岩麓。”看来最先时松山、分水山山麓、山下地区通称“平水”,古平水的地区范畴最少涵盖今桥墩镇、莒溪镇地区及灵溪镇部份地区。以为“平水”仅是横阳支江桥墩段北岸原三十六都地区是错误的,横阳支江古称平水溪,源于分水山、沿南山山角流经官溪、后隆的“桂兰溪”于今仍称“平水溪”,便是这一带大溪两岸都属平水的最佳证实。
到了明朝,古平水中的三十六都有平水、莒溪、浦口、滕洋等四村,三十七都有松山、分水等二村。此时的“平水”做为三十六都的一个村落,地区仅包罗中华民国《平阳县志》所载“桥墩(有市)、大玉沙、洪岭、金山头、柳阳及相公亭(做家疑属浦口)”云尔。延至中华民国时,曾设“平水乡”。新华夏创制后,是镇辖“平水居(住民区)”,地区范畴则变得更小了。现在百姓口中的“松山”,也变为是桥墩片子院地方的那座海拔惟有十几米的小山了。
这边须要研讨一下“浦口村”地名。明、清《温州府志》和各版《平阳县志》都将“浦口”做为平阳县三十六都的一个村落来纪录,中华民国《平阳县志》称“今桥墩北境称平水里,又有浦口村,今无考。”做家经查阅各志及实地相识,南港域内唯一“风奥浦口”,今属灵溪镇五爱村,其地原属三十三都,与三十六都之断绝着一个三十五都,明、清各志在三十六都除外均无“浦口”村的纪录,因而以为“浦口”当是“象口”之误。按照有三:
一是“象口”之名史册长远,且得官方认同。明朝弘治《温州府志》纪录,平阳县三十六都设“象口铺”,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载称象口铺岁久顷圯,官使无停歇之所,明嘉靖戊申年()时,知县高灵湫捐俸在旧铺址建水头第宅。后废为寺,一名第宅寺,亦称石梵刹,旧铺址(即寺址)在南水头草田山角。
二是明隆庆《平阳县志》(山川)纪录,“桃湖在县南七十里,当江,下入南港,上接松山平水之处。”此纪录印证桃湖对岸的岩尾、溪边及其下游的马路内、大埔(相公亭)等处,明朝时不属平水村。再说平水村范畴也已够大,自上游的凤岭、大玉沙到下游的柳阳冷水宫已有十余里路途;况且柳阳、岩尾处于桥墩平原与观美平原的交壤处,也是横阳支江(即古平水溪)两岸山体最窄处,是果然的地舆“断绝”。
三是旧时的“都”是按溪流划界的,水头象源溪(即状元溪)东侧的金奥、状元内(象源內)等为三十五都,象源溪西侧草田山方圆的苦竹下、金山、南岙、翁家垟则与平水村同属三十六都,而地舆地方与平水村隔着一座鹅峰山,客观上须要况且恰当独自建村,或是与相公亭(象口铺址)、马路内连片建村。地名果然是“象口”,由于山坳里头的地名是“象源内”,外头称“象(源)口”符合逻辑。历代驿铺的称呼无不冠以地名,“象口铺”是“象口村”地名的最有力史证。
果然尚有一种或者是三十六都唯一三个村,志书编辑者误添“浦口”而成四个村,这类或者性微小。在编辑史志中,一个“都”不对一个村的几率,要比村名不对一个字的几率要小很多很多。松山通闽旧道及其枢纽村落松山与福鼎交界,而福鼎县在清乾隆四年()才建县。其地唐、宋时属长溪县,元、明时长溪县改称福宁州、福宁县,清雍正十二年()升为福宁府,分设霞浦县,为霞浦辖地。乾隆四年,析霞浦县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仍属福宁府。清光绪二十年《浙江温州府总图》(个别)
打开《温州陈旧舆图集》也许看到,松幽谷区有三条道路可入福宁:路途最短的一条是自水头街经岩尾、柳阳、桥墩门、陈流方(陈树枫)、关帝庙到分水关。据做家在分水关、大隔查问,本地李姓老翁(81岁)等说桥墩相当帝庙、分水关这条路很迟才开拓,本来整条山沟都被百般藤、刺、树木围困,在“陈仓乱”时(清顺治四年)才砍出一条路。按此说法,该段官道当在清初所建。照旧理,在省际的分水岭应及早配置驿铺或第宅才是,但松山最先配置的驿铺是宋朝的“泗洲驿”,在小玉沙泗洲禅院。明隆庆五年()编辑、清康熙间(—)补充的《平阳县志》纪录的“平阳县铺路”,三十七都设有“泗洲铺、大源铺、汾水铺”,看来那时自小玉沙(泗州铺)往分水关要绕行大源坝、陈罗阳至汾水铺,这也印证了明朝时经五里亭、陈树枫到分水关的官道尚未明白;康熙《平阳县志》纪录三十七都设“平水第宅”、“虎洋第宅(疑在罗垟)”,也是此段官道未通的左证。
那末明朝及更早光阴自松山到福宁的旧道从何走呢?古舆图中路途较短的第二条路,是走乌岩岭,经焦坑、蒋阳、三十亩、岩洞岭往兵营(地名)投入福宁;或在蒋阳分道到犁尾椇,入第三条路进福宁。
古舆图中的第三条路,从水头相公亭(象口铺)动身到观美街,(经横墙、坑底)上桐台岭(即马家阳岭)至粉坪村,再沿谢客岭(即徐家岭)到犁尾椇、虎啸亭往福宁。
按照《桥墩志》纪录及实地视察,明、清时民间已在该三条官道间建筑若扳承接线:有桥墩门经后隆岭至横墙(云迷山矴步旧道口),观美街经桃湖、*坛口至横墙,横墙经黃壇底到蒋阳,观美岭足经长寨岭到粉坪,蒋阳经五岱山(嘉同)至分水关等,形成了三路连通的旧道网。
在上述旧道网中,除“桥墩门市”外,有两处并不显眼、却很首要的村落,离别处于山下与山上道路的“枢纽”地方:
一处是山下的*坛口村(今*坛口、横墙一带,旧县志未见横墙村名)。自云迷(弥)山矴步旧道口向西越后隆岭可往桥墩门市,或上乌岩岭到蒋阳、五岱山;向北至*坛口分路,上去马渡、桥墩门,下往桃湖、观美;向南往黃壇底去蒋阳、凤村,也可在横墙分道上马家阳、粉坪,无疑该村是宋、明间松山的首要交通隘口。按照乾隆二十七年()《温州县志》卷首《海防全图》、光绪五年()《温州府海防营汛图》纪录,曾设“枫树湾口址”,归属“桥墩汛”。枫树湾,今属*坦村,连结横墙云迷(弥)山矴步旧道口。本地留有“古厝基”、“饮马池”、“万人冢”等遗迹,疑为民间所传“杜一元戎”消亡大寨尾盗窟的驻*之地。“肖七、肖八”率领民兵冲杀官*兵营(《桥墩志》载)被百姓敬奉为神的故事,也源于枫树湾。
另一处是山上的蒋阳村(今属八亩后村)。“蒋阳”即今上岙隔壁近的“前(钱)良”,今之地名是“蒋阳”的谐音,其所处地方与周边的五岱山、黎阳、凤村、三十亩、枫树足等村落地方都相契合。苍南畲族锺姓梅源书阁支族鼻祖锺凤麟,迁至“五岱中垟(谐音‘蒋阳’)”结庐而居,鼻祖坟墓就在上岙靠焦阬方位的山边,也可印证“蒋阳”村所处地方。经陈树枫到分水关的官道未明白前,蒋阳无疑是通闽旧道五岱山上的首要村落:向北往横墙、桥墩门或去桃湖、观美,向南往三十亩、岩洞岭去福宁,向东往凤村、犁尾椇合第三条入闽道路,向西经五岱山(嘉同)、金山(元设巡检司、明为坐镇兵营、清置桥墩寨)到分水关。明朝入迁桥墩的住民,如后隆柳庄雷氏、*坛口陈氏等支族,于万积年间自福建迁来,也是沿此道路投入*坛口一带。松山诸峰称呼辨析松山诸峰称呼,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舆舆志三)做了最为详细的记叙,其文曰:“分水山东为松山(新簒)。松山(旧志在县西南八十里),高秀与玉苍山相亚(清一同志)。一名五公山(案即五代山,旧志做五松山,今从省志、府志匡正)。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同业宴此,故名。有镇西院(今在小玉沙),西壑(案即小沿、陈罗阳诸山)之胜,俗传唐真人马湘与其徒王延叟炼丹于此,丹竈(灶)井臼尚存。山有巽峰(地方未详)、南峰(案即南山一峰)、北峰(案即黃壇底山)及莲花(在凤村北,今名莲花山)、覆釜、须弥诸峰(在处俱未详)。莲花峰上岩窦间有虎跑泉,仅一掬许;又有介泉(在畲客岭足),其泉雨则缩、旱则溢,故名。其麓西北临平水(案平水在西北),西南有金山(案在分水关旁,为平阳福鼎交壤地),南有凝翠峰(吴承志云即自蒋洋村南至虎笑亭西之径)。高五里,绵互十余里,跨平阳福鼎二界,山顶平处曰南平(吴承志云即今犁头岡),西北有九峰山(案即南山),上有烹茶井,泉水清美,吴越钱弘儞(钱俶)尝以中书令守永嘉,移镇闽中,与僧愿齐汲此井以?茗。又有一山若马鞍,曰文昌屿(在处未详),昔有吴僧庐此,能文,邑令沈悚呼之为文章师,因以名屿,或曰师即文莹也(旧志)”。文中波及的几座山岳,归纳干系史志纪录和实地查问景况,分述如下:
1、松山。史志纪录“分水山东为松山(中华民国《平阳县志》)”,“松山,高秀与玉苍山相亚(清一同志)”,看来最后的松山是指分水山(分水关在处)以东、以南山头为主峰的五岱山山脉,其范畴横亘至粉坪、马家阳。中华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今乡都村落表)明白纪录归仁乡“三十七都……桥墩(有市,旧设松山镇)、焦阬、蒋阳、五岱山、凤村、犁尾椇……今自桥墩如下至犁尾椇皆为松幽谷”。此时的松山已与旧松山不同。清光绪十六年所绘《浙江省温州府总图》中同时标有“五岱山”、“松山”,同朝代的光绪十九年()《平阳县图》所标“松山”的地方,在粉坪村西南、徐家岭(谢客岭)西北、蒋阳村之东,东北连结马家阳山。中华民国《平阳县志》(中华民国四年年编)所载等高线舆图的标帜,与清光绪的《平阳县图》一致。
清光绪十九年()《平阳县图》(个别)2、巽峰。中华民国《平阳县志》称“巽峰,地方未详。”但是明弘治《温州府志》(山·平阳县)明白纪录“松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其土宜松。……平水在岩麓。金山,旧立坐镇兵营。巽峰,别名南峰。”清乾隆《平阳县志》纪录“南峰寺在松山颠,宋咸淳间僧了悟建。”中华民国《平阳县志》纪录:“永国寺,在后隆,旧名南峰寺,在松山颠,宋咸淳间僧了悟建,后移今地名。”该“南峰”今称南峰寺尖。
中华民国《平阳县志》所载舆图(个别)3、南峰。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载:“南峰,案即南山一峰”,该志所载等高线舆图(中华民国四年年编)也标帜“南山”字样。此峰今称“南山”、“南山头”,主峰最高点在南山头大栏处所,上世纪七十年月曾建民兵对空考察哨。
4、北峰。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载:“北峰,案即黃壇底山”,五岱百姓称黃壇底村后山为“黃壇底山”,即今“重台山”,从古舆图看在马家阳山与松山之间,处于此松山之东北。
5、莲花(山)。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载:“莲花,在凤村北,今名莲花山”。做家实地查问时,据南山头篾匠王氏老翁说,在谢客岭右边山腰的“九寮所”处所,其左边(华阳方位)与“九寮所”同山根的另一座山叫“莲花山”。
该志还纪录:“莲花峰上岩窦间有虎跑泉,仅一掬许;又有介泉(在畲客岭足),其泉雨则缩、旱则溢,故名。”做家在粉坪请林氏九旬老翁实地指认介泉,泉井位于“谢客岭足(闽语‘谢’与‘畲’同音)”,离粉坪至华阳公路约二三百米,于今全年一直流,仍可饮用。考察中华民国《平阳县志》卷一舆图(年修),此岭标注为“谢客岭”,山名为“徐家山”。此泉当是史志所载的“介泉”,但未访得该泉“雨缩、旱溢”表象。
又据乾隆《平阳县志》(舆舆志下·山川)纪录:“虎跑泉,在松山莲花岩窦间,仅一掬许。介泉,与虎跑泉共一山。”并附邑令赵天开《虎跑泉诗》。按照“两泉共一山”的纪录,这边的山名、岭名与泉名也许互为印证、肯定无疑,不过所载莲花峰上岩窦间的“虎跑泉”不曾访得。
6、覆釜、须弥诸峰。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载:“覆釜、须弥诸峰。在处俱未详”。本来,“覆釜”即“覆鼎”,更早的乾隆《平阳县志》(舆舆志下·山川)纪录:“福鼎山,在县南百里,形如覆鼎,出群峰之上。有石基盘、圣人迹。”中华民国《平阳县志》(舆舆志下·山川)纪录:“赤阳山东微南为覆鼎山,一名鹤顶山。新纂。案:旧志做福鼎山。”由此可知,“覆釜”即今之鹤顶山。
对于“须弥峰”,不为人知。“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传奇中的名山,“须弥”的事理是“妙高”、“妙光”、“善积”等,与释教干系。做家揣摩“须弥峰”是与庙宇紧密相干的山岳。
据《桥墩志》记叙:“明弘治《温州府志》:圣寿禅院,在归仁乡嵩(松)山南峰(今称南峰寺尖—做家注),年建(唐中庸二年)。”宋元祐进士许景衡(瑞安人—),高宗时官御史中丞,进尚书右丞。其《圣寿禅院》诗云:“古寺重门里,四廊一径幽。水声常带雨,山色最宜秋。寓宿已多日,题诗更少留。今生随利禄,行路日悠悠。”他寓宿禅院多日,应是沿乌岩岭——焦阬——蒋阳官道走路来此,印证了“南峰”及建在南峰的“圣寿禅院”那时已有很台甫气。就在南峰山麓离圣寿禅院(今南峰寺址)不远,有地名叫“云迷(弥)山”,百姓历来称此地山岳为“挂火山”,是民间斋醮神事取圣火之处;况且相近有一处山头称“起祺尖”,善众于道光辛丑年()立“火德星君岩碑”。“挂火山”紧连南峰,犹如“须弥座”(意为佛塔、佛殿的底座)托载着南峰,况且松山域内尚未觉察他处有须弥峰,因而疑该处之山即为“须弥峰”。
“起祺尖”《火德星君岩碑》(林立谨摄)7、凝翠峰。中华民国《平阳县志》纪录,“凝翠峰……吴承志云即自蒋洋村南至虎笑亭西之径”。按该志记叙在舆图上“对号入坐”的话,当是凤村之南的“林大寨”山,今称“莲炉祭尾”。本地有斋醮神事大型行动时,都要到此山顶“烧供(纸质迷信品)”,是本地对比出名的山岳。疑此山为凝翠峰。
8、南平、钱王烹茶井。中华民国《平阳县志》纪录:“松山……高五里,绵互十余里,跨平阳福鼎二界,山顶平处曰南平。西北有九峰山(案即南山)。上有烹茶井,泉水清美,吴越钱弘儞(钱俶)尝以中书令守永嘉,移镇闽中,与僧愿齐汲此井。”文中的“山顶”果然是南山山顶,由于惟有南山头才高五里、与玉苍山相亚;山顶平缓是南山头的最大特性,别无他处。最平缓处的果然村今称“大坪”,一处平川原有一百余亩面积,加之后来平坦地盘进展茶园,二、三百亩连成一片。
南山头大坪今景(雷必贵摄)史志所载松山之上“有钱王烹茶井,泉水清美”一说,底细难考。不过南山头确有两处泉水本地百姓皆知。一处在“洪流洞”处所,泉眼在“顶后垟”,水量富余,今不才游坑沟建有饮用水工程(水库),向嘉等同村供水;另一处称“鲤鱼朝天”,在大坪南首一处小岩壁下,只一掬之水,但全年不枯。至因而否有史志所载的“钱王烹茶井”,今无从查证。
“鲤鱼朝天”泉(雷必贵摄)9、山若马鞍的“文昌屿”。做家考核认定该山是鹅峰山,为“松山鹅峰黉舍”所处。已撰《松山鹅峰黉舍考略》一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件:1、弘治、乾隆《温州府志》2、隆庆、顺治、康熙、乾隆、中华民国《平阳县志》3、《桥墩志》4、《温州陈旧舆图集》(《温州通史》专题史丛书?钟翀编)做家简介雷必贵,年出世,畲族,浙江苍南县桥墩镇人。苍南县*协原主席,浙江省畲族文明探索会理事。著有《苍南畲族的源头与散布》《苍南畲族习俗》《苍南畲族民歌》等。
本文经做家受权发布,版权归做家悉数,特此称谢!
往期文章赏玩链接(点击上面题目链接赏玩)
?雷必贵
苍南畲族婚姻礼俗
?雷必贵|玉苍山景色区的开采进程
?雷必贵|寻找《鹅峰黉舍》遗迹
?白荣敏丨桐山史话
?周功清
搜求林景熙家乡—平阳林坳里
?*宝磊
您晓得平阳、苍南分县的三种计划吗?您晓得苍南县名的原因吗?——苍南建县纪实
?陈汉莉|发肠巷探花田夏衙基蒲壮所城被藏匿的古地名
?您晓得平阳建县千年产生了甚么大事吗?请看平阳千年大事记
?平阳历代县官名录(晋至中华民国)
?日寇过境桥墩暴行纪实
?日寇侵扰温州的罪戾
?浙南闽语歇后语
?闽南人外迁及其土话文明的流播
?《温州古代史》弁言
?温州生齿史册变化
?苍南各乡镇地名泉源和建制史册
?南水头觉察北宋古石桥,距今九百多年
赏玩更多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