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个读书栏目都在说张爱玲,今年9月30日是她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确值得聊聊。我很早就知道张爱玲这个名字,但下意识地把她归到鸳鸯蝴蝶派,直到三十岁上下才认真读过几篇。怎么说呢,并不算晚,因为张爱玲的书并没给年轻人多少幻想,她那些广为传颂的金句只有经历过一点世故才能品咂出厚味。当你还年轻,脸上有饱满Q弹的苹果肌,可以在大醉次日轻松起床,你不会明白何为蚊子血何为白月光。在大家都无知无畏的年纪,出名要趁早,她淡淡地说,她怎么那么早就看明白了?像新开刃的刀子斩断草靶,出手即锋芒。读读她笔下的人物吧,没有一个简单到愚蠢,每人都端着十来个盘子走钢丝,然而坚持的结局不是童话,她明明晓得读者需要一点傻白甜,她不给。如果你想开始读张爱玲的小说,一定要买她的小说集《传奇》,有了这本,她的其他作品甚至都不必读了。《传奇》初版于年,收录了张爱玲的十篇小说,我们熟知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都收在里面,后来又增入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几篇。这本集子代表着张爱玲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放眼整个二十世纪中文小说史也是顶级担当。在《传奇》之后可以读读《半生缘》,也叫《十八春》,我觉得这篇小说要排在《传奇》后面,因为张爱玲开始向编剧靠拢了,这篇小说很方便改成剧本排演,在我看来并不是好事。小说与舞台剧虽有血亲,毕竟同姓各支各擅胜场,我们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句句透着洞明机锋,而且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苍凉底色,这些氛围让人心头鹿跳却难以形诸画面。当作家脑子里开始琢磨怎么用舞台动作表现时,文字的纯粹力量难免有些许溶解,当然《半生缘》也是很好的作品,只是张爱玲起点太高,让人难免求全责备。张爱玲去世后有些作品被发掘出版,比如《小团圆》《同学少年多不贱》等,这些作品我略略翻过,个人觉得水平无法与早期相比,不妨做为考据张爱玲一生心迹的史料吧,这样一位天才作家,我们对她后半生的了解竟然如此之少,吉光片羽弥足可珍。读了几篇描写张爱玲晚年生活的材料,一位瘦弱的老太太拉着简单行李在汽车旅馆间独自流浪,从这一间到那一间,与贫困和虫蚁争斗。她是否因为看透所以逃避人间?不得而知,但愿天堂是一间现代公寓,各人互不打扰,她住的那间有桌子但没虱子。张爱玲去世时居住的房间,她在窗边的纸箱上写作
今日进度:《海浪达洛维太太》第-页
阅读使心灵自由??第一阶段成果:疫情一百天,我读了31本书,页,.7万字??第二阶段成果:和您汇报读书天的成果:页,万字如果觉得内容还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