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乐藻又称四季草、吃不败,种好水草是实现人工生态养蟹的关键所在,也是健康养蟹的核心技术部分。诸如“养蟹没有巧,只要水草好”、“蟹大小,看水草”、“要想蟹病少,赶快种水草”等说法都表明了种好水草对于养蟹的重要性。
生物学特性:伊乐藻对于温度比较敏感,伊乐藻在水温4℃以上可以萌发;在10℃以上时,开始正常生长,当水温达到18~22℃时,生长最旺盛。在长江流域以4~6月份生物量达最高。不甚耐高温,如水温超过30℃,生长基本停滞,植株顶端露出水面时,马上枯萎。
伊乐藻光合作用需要具备足够的光照和适当的养分,一般来说蟹池中氮磷钾等营养盐不应缺乏,受限制的往往是水体中的“碳肥”,但蟹池中碳肥经常失衡,人们又轻视它的需求。
蟹池中保持伊乐藻适当的密度与生物量非常重要,过低造成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不足,藻类等生物种群强盛,使伊乐藻种群逐渐消亡;过高造成其养分不足,生长受到抑制,逐步走向衰败。
种植的密度与河蟹密度、水体条件等因子有关,大致为水体面积的60%~80%,具体的应根据实际经验不断调整。在日常管理中发现过多或过低时,可马上采取措施。
伊乐藻种植的常见问题:1.水体营养缺乏伊乐藻的正常生长缺少不了必要的养分,光合作用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钙等。另外夜晚无光合作用时,呼吸消耗需要足够的溶解氧。
2.水质混浊或过肥而影响了伊乐藻的生长
蟹池时常因种种原因,使池水变得混浊,或因水质肥沃使池水透明度过低、透光性差,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混浊物的来源主要是各种有机碎屑或泥浆,使草体污秽增多,阻碍伊乐藻的生长。
3.草粘污垢由于伊乐藻表面易为细菌等微生物附生,使得草表体常充满粘性物质,水中的各种小颗粒物质被粘连其上,不仅影响其光合作用,而且还阻碍了与水体环境的物质交换作用,草体起初表现不长、发黑,渐渐死亡腐烂。
4.“草虱子”泛滥当水质较清瘦时,水体中的轮虫和枝角类等动物的饵料较为缺乏,而伊乐藻茎叶周缘又聚集着大量的细菌、单胞藻、腐植质等,这些小型动物贴附于茎叶之上摄食和繁殖,如同草的周身生满了虱子一样,使水草无法生长,慢慢的萎缩,草茎十分瘦细无力,草叶也十分细小,不细心观察如同没有叶子一样。此时草的手感很粗糙,用透明玻璃杯贴着草体快速向上打一杯水,朝阳光处观察就会发现杯中小虫子很多。
5.烂根浮起继而下沉全株腐烂(1)太密使通透性太差由于伊乐藻的发棵迅速,草根部光照严重不足,而且通气性亦很不足,一段时间后,下层茎部发黑,继而腐烂断开,又因上部的浮力作用,使整株漂浮,随着天气变化,水体产生对流,漂浮的水草也跟着上下移动,最终因其缺失了净化能力,水质变浓,下沉腐烂。此时如温度稍高,就会发现蟹池底部到处有草在发酵向上冒气泡。有人仍幻想草会转好,不愿捞除。
(2)底质恶化一种情况是陈年老塘,污泥厚,底质差,草根着生于软泥上,当水深加大时,整株便浮起,过不了多久伊乐藻开始腐烂;另一种情况是长期过量投喂,残饵与粪便累积,造成烂根,草茎断开,上浮后再下沉,全株腐烂。
(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