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六十一卦《中孚》里面,有一个极美极妙的句子。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与尔靡之。
作者取象譬喻手法之高明,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
尤其是鹤鸣的意象,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极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不妨细细读来。
一、鹤鸣九皋
《周易》的作者在编写这句爻辞时,化用了诗经《鹤鸣》里面“鹤鸣于九皋”的名句: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鹤鸣》一诗中,鹤鸣之声上闻于天,下达于野,充满了天地之间。
而我们说过,《周易》“鸣鹤在阴”爻辞后半句里面的“我有好爵,与尔靡(磨)之”,实际上的含义是:“我有忠信的美德天爵,愿与君切磋琢磨”——这恰好与《鹤鸣》诗中的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含义相同!
二、九皋与“在阴”
《周易》的作者化用诗经的句子,用得出神入化,青出于蓝。
原诗说鹤鸣九皋,皋的意思就是沼泽。
巧的是,《中孚》的下卦兑卦,正是沼泽之象。
兑为泽——《说卦》
那么,作者为何只说“鸣鹤在阴”,却不直接引用诗经原句呢?
原来,玄机就在“阴”字里面。
阴,相反的就是阳。
鹤鸟鸣叫的时间,恰好是一个阴阳的交点:子时。
《淮南子》就说“鹤鸣夜半”,可见古人认为鹤鸣的时间是夜半子时。
子时,是一个阴极阳生的时刻。
《说文》就说:“子,十一月阳气动”。
十一月建子,甲子日冬至夜半子时,是历法上一个最理想的历元。
巧的是,《周易》的作者正是把《中孚》当成了冬至之卦。
甲子卦气起《中孚》——《稽览图》
所以,爻辞说“其子和之”,用一个“子”字再次暗示了鹤鸣是在“阳气动”的时间,与“在阴”的空间恰好形成了互补对应!
三、吹律听声——八千年前的鹤骨笛
鹤鸟的鸣声可以沟通阴阳,贯通天地,这个思想可以追溯到至少八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贾湖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距今多年的骨笛。
这些骨笛,是用丹顶鹤的尺骨钻孔制成,多为7孔,有的可以看出是先刻好等分记号再钻孔。
在发现的30余支鹤骨笛中,大部分都是七孔,最漂亮的一支全长23.1厘米,通体莹洁如玉,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经测音,能发出7声音阶。经碳14测定,骨笛年代距今~年,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上最早的7声音阶乐器。
七孔骨笛用鹤骨制作骨笛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元代诗人冯子振还专门写有《鹤骨笛》一诗:
胎仙脱胫寄飞琼,换羽移宫学凤鸣。喷月未醒千载梦,彻云犹带九皋声。
那么,八千年前的古人为何要选用鹤骨来制作骨笛?这些骨笛难道只是普通的乐器吗?
绝对不是。
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律管。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用律管候气的传统。《后汉书》和《隋志》的《律历志》均记载“律管候气”的方法:
在密室内将不同规定长度的十二根律管,按地支十二辰方位埋入土内,以候十二月中气。律管的上端与地面齐平,管端充以极轻极细的葭莩灰,上面覆以薄绢。每当十二月中气到时,相应的律管中的葭莩灰冲开薄绢飞出管外,叫作“律至气应”。
最早的律管,就是用鹤骨制作的,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
它们的作用,是通过“律”用来确定历法。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律历合一的传统。《周易》作者子思的老师曾子,曾经这样阐述律历合一的精髓: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其间不容发。
历法的最近历元,就是子月子日子夜冬至,日月合朔,阴阳和合。
律法的最佳律管,就是“其子和之”的鸣鹤之骨制成。
巧的是,这句话竟然是写在冬至之卦《中孚》里面,你说巧不巧?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