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焦山
焦山距所住酒店很近,导航显示11公里,开车也就10余分钟。10:30我们已检票候船了。船坞对面即是我们要去的焦山。焦山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远远望去,焦山如一块玉浮在江上,这也是我选定焦山的原因,站在山上看江水环抱,感觉一定超好!
焦山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镇江三山5A风景名胜区。三山各自购票。10余分钟一班船,3、4分钟到岸,游客不多,载客人的船上空位很多。
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之所以能够获得5A称号,也是蕴含它的不寻常。下船迎对焦山牌坊,正面牌匾:焦山胜境,背面写着:汉晋遗风。
走过牌坊便是一面写着“庄严国土”的照壁,寺庙里的庄严国土,和我们平时的国土理念不一样,意为净土、净域等,是佛教的一重要理念。
照壁背面写有“利乐有情”是佛家倡导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的意思。
下面照片为定慧寺山门,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老法师亲书。定慧寺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现定慧寺也是江苏佛学院所在地。
山门两旁悬挂有一副颇有气魄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圣人则指焦光。此联由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
定慧寺于东汉兴平元年初建,后火毀,明朝宣德年重建,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将普济禅寺改名为定慧寺,并亲自题匾。“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
定慧寺外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
定慧寺东前有一个御碑亭,亭内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第一次南巡作巜游焦山歌》,背面刻第三次南巡作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从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定慧寺的大雄宝殿是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来创建的。
大雄宝殿前年的明代银杏树。高大参天,虽然历经千载风霜,至今仍然枝叶繁茂,春华秋实。
人天师表是为纪念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茗山法师所建的纪念馆。
亭阁名曰:鹤隐浮玉,含隐王義之的仙鹤夭折于焦山之传说。
定慧寺东有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其内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未开放。
碑林也称宝墨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内珍藏着六朝历代碑刻四百多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历代名家书法家的碑刻甚多,有东晋王羲之书、唐颜真卿,宋代米芇;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名人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片石竹林
魏法师碑:
立于唐朝仪凤二年(),碑文完整,楷书字体工整遒劲。被誉为“初唐妙品”,魏法师名降,字道崇,曾给唐高宗练过丹。碑中叙述了魏法师(~)的一生。导游说,仅此一碑的价值焦山就可获得5A级景区的称号。
导游说摸摸龟头,万事不用愁,儿子以后可以有个好功名。这龟头己被万人摸的油光水亮!
这个御碑亭里的御碑是乾隆第五次廵幸焦山时所作,看来乾隆对焦山直是情有独钟。多次来焦山,多次赋诗于此。
一般龙为四爪,而御碑上的龙为五爪,彰显帝王的九五之尊。
碑林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碑林里所展任一石碑均是大家身份。杨一清,四朝元老,明朝首辅大学士(宰相)。为“楚中三杰”之一。文、诗、书、藏等方面成就斐然。
看过《桃花扇》的人,对阮大铖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很有才学,但德行很差。早年依附魏忠贤阉党,他大肆迫害东林党。清军南下,他又率先降清,是一个不折不扣、品行低劣的奸臣。
顾贞观是清朝文豪,性情高洁、才高八斗。和纳兰性德等人共称为京华三绝。高士奇是康熙帝的近臣,做过军机大臣,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的学者。
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笔墨也展于此。吴佩孚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称得上是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
出小门,过兰亭,穿竹林前往“大字之祖的《瘗鹤铭》。这个月亮门叫迎接光明。小门朝东开,第一缕阳光即可入内。
郑板桥喜欢竹石,喻有“丰衣足食”之意。他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赞美竹石的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总有那么一些缺乏修养,没有自知之明的愚人喜欢在公共场所留字,伤了景区环境不说,你那几个趴趴字怎么好意思放在这么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呢?
瘗鹤铭为焦山碑林第一名碑,又称“大字之祖”,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断崖石上,后遭雷劈崩落长江中。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不惜花巨资打捞,终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又将这五块残石捞了出来,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
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原文应在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瘗是埋藏之意,《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据传说《瘗鹤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鹤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将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这只是多种说法中的一种。无确证。
从瘗鹤铭出来有一个字画亭有郑板桥及苏轼等名人字画,当然不可能是真迹。郑板桥曾在焦山别峰庵居住,有诗为证“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此外柳亚子、康有为等人也曾在焦山攻读,当时焦山有佛学院。
明代银杏,距今已余年,高大参天,枝叶繁茂,春华秋实,至今依然果实累累,不愧为焦山一大胜景。
这颗银杏已经余年,别的银杏早枝叶繁茂时,它却是枝枯叶光,当人们认为它已寿终时,却发现枯枝上又冒出新芽,这真是枯木逢春呀!
焦山古炮台为江防要塞,有炮台8座。年7月,英军舰侵入长江时,遭焦山和象山炮台守军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写下了反帝的光辉的一页。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现今炮台已经杂草丛生,淤泥阻塞了。
从古炮台出来是沿江的木栈道,说实话,江景真没有什么可看。
褚红色的木栈道和水榭成为这段旅程的景色了。禇红色弯弯曲曲的回廊,亭阁,镂空的木栏被低垂的绿树包裹着显得格外有情调
走到木栈道转折点,前方有三块巨石,是个不错的拍照景点。
试图攀爬,太陡了!
山崖上的植被越过栈道伸向江中。
江边一只小鸟站在伸向江心的树枝上静静的候着,守株待兔,独钓江中。
三诏洞:东汉末年,高士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世称“三诏不起”。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从三诏洞左行则去摩崖石刻,右行可到壮观楼、万佛塔及吸江楼。我们决定往吸江楼方向走。其实应该是先看完摩崖石刻,原路返回再到吸江楼方向就省时省力了。向西沿石级而上便可见一座六角亭——壮观亭,是明代天顺治年间所建。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诗意。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描写焦山景色气势。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年中国佛教会长赵朴初在此题诗与茗山法师唱和。
一路登高走向万佛塔。
走到万佛塔前看说明才知该塔是年建成的仿明清风格塔。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分别写着海不扬波和中流砥柱。“海不扬波”是明代进士胡缵宗书法。海不扬波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
赵朴初先生在万佛塔开光时题字“谨当随喜”,其意是就是我的字不值几个,就当一番心意表示祝贺吧!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始建宋朝,诗人陆游赞之“最为佳处”。楼上四面开窗,临窗远眺江水,江涛激浪似与人呼吸相应和,故有此名。
豋上吸江楼远眺长江,江面水雾缭绕,长江因淤分隔数段,与古人所述江水浩瀚相差悬殊。
从吸江楼出来便是一路下山最终回到古炮台附近。
这时大概中午1点左右,想想来焦山的重要景点摩崖石刻没看,实在心不甘,时间还早,决定重走木栈道,二次上山,前后大约又花25分钟左右,在1点25分终于来到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均刻路边的山崖上。共80方,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
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
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廿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
“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而留字。字迹清晰可辨。
从摩崖石刻下山后路过许多空置的亭阁,都是近年所盖。
三诏坊也是纪念焦光的。
最后又来到定慧寺门前,碰着一老和尚正教化众生。
在定慧寺大门前再次跓足片刻
在等回程船时,在景区的外围闲转了一会。
破体碑亭:内置石碑,碑阳刻日本书法家松本筑峰书李白《焦山望松寥山》“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破体”为多书体杂糅。
银杏大道。
用花伞装点着绿色。
至此焦山游结束,历时3个多小时,总结一下,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说。焦山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还有碑林墨宝、摩崖崖石刻,均闻名于世。这就是焦山为何会定为5A景区的深厚文化底蕴。
镇杨汽渡
结束焦山之旅,时间才过2点,为弥补上午未到瓜州乘轮渡的遗憾,决定从镇江乘汽轮体验一下。
镇扬汽渡是省道的过江连接点,也是镇江、扬州之间的交通枢纽,南岸码头位于镇江市润州区,北岸码头位于扬州市邗江区。两岸码头直线距离仅1.6公里,航行约8分钟即可抵达对岸。从焦山开车到这里大概近20多分钟。
汽渡附近重型货车很多,走汽渡过江会比走高速过江成本低很多。因此过江的大型货车几乎占了一半以上数量。汽渡不单渡车,也渡人,具体价格,每人次3元,小型客车每次15元,大货车按吨位收费。车须排队入轮,但也不需等太长时间。
大型汽渡船,这种船最大载重量吨。汽渡24小时昼夜通渡,日均渡运车辆1.2万辆。
汽车在一层甲板上,二层有专门的行人休息室。第一次乘坐汽渡,很新奇,走到甲板上呼吸一下江中的新鲜空气。
8分钟很短,很快便到杨州汽渡口了,甲板上的汽车鱼贯而下。快速驶向前方。
接着我们又买回程轮渡票,前后20分钟左右结束了汽车轮渡的短游,着实过了一把汽车江渡的瘾,上午的失落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西津渡古街
下午3:40来到镇江西津渡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人们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北移,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多米距离。
西津渡广场有一段清代早期的路基,用玻璃覆罩于路基上。
广场的雕塑作品——船夫。
骑驴上
金山
从广场经过一条漂亮的巷子,沿台阶而上才能到西津渡古街。
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窗栏雕花均为朱红色油漆。古老的建筑正向人们讲述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一眼看千年,不同高度的路基代表着一个朝代,依次为原始栈道,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上千年的历史集中在一小段路上。因玻璃罩反光取景不清。
昭关石塔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塔基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人们从塔下的门经过就是对佛的顶礼膜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碰到一群活力四射的职高生在拍摄小视频,认真地反复多次拍摄,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英国领事馆旧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将镇江做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清同治三年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十五年,因英国人欺行霸市,惹民愤焚烧了领事馆,现在我们看见的领事馆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重建的。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十三坡:古代时期通向渡口的唯一通道。
关于五十三坡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善财童子为求升华,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四处求贤。先后求教于53位高人。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启发。五十三坡有53级台阶,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古时西津渡枕于长江之上,因此券门上刻有“枕江”二字,随着长江泥沙不断淤积,现今的长江己北移数百米。
走到西津渡另外一个入口处我们又原路返回。
下午5点,西津渡的游客少了许多。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济渡救生慈善事宜。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9)重新作了修葺。参观观音洞与救生会收费30元,开放时间9:00——16:30,我们去时已经闭馆了。
“奉宪示禁”石碑,碑文大部清晰可辨。该碑系嘉庆三年救生会同仁依据官府发布的告示而立。其意是严禁有人藉尸为由向民众勒索特此告示。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印证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唐代诗人张祜,夜宿西津古渡小山楼,写下《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镇江锅盖面是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是中国十大名面之一,西津渡古街上有数家卖锅盖面的餐馆。
我们选了一家上过中央电视台节目《味道》的餐馆品尝锅盖面。
这个餐馆不大,十几张桌子,装修极简。很是原生态。
不解为何称锅盖面,经询问得知煮面时将锅盖和面一起煮而得名。这样可使热气聚于锅中,煮出的劲道,软硬恰当。李嫂锅盖面柔韧有度,清淡可口,配上肴肉,18元一份。今天一并品尝了镇江三怪:香醋、肴肉、面锅里面煮锅盖——锅盖面。
问及李嫂锅盖面的男主人为什么央视会选中他家做节目,答曰他们祖辈都是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他家的锅盖面是真正的传统手艺。
晚餐后走向距西津古渡几百米的江边公园,夕阳的余晖洒在长江中,看看时间18:06,这里落日比塞北早。镇江一日行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