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役并不算少,但如淝水之战这般,80万军队惨败于8万敌手的案例却着实不多。那么,前秦军队究竟是怎样“稀里糊涂”的输了这场战争的呢?
首先,是战机选择的失误
如果说一统北方的成就让前秦君主苻坚收获了剑指南方的勇气,那么能臣王猛的早逝则让淝水之战至少提前了数年。
不要小看这短短数年的时间,因为淝水之战发起时,距离前秦基本收复北方领土不过八年。而八年的短暂修整,显然不足以让前秦彻底收服手下之前投诚的士兵,也不能让前秦国库恢复到富足的水平,这就为战争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过早地发动对东晋的战争,也让前秦百姓以及部分大臣心生不满。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发展国家经济,巩固政权基础,这样避免南下攻晋时腹背受敌。
其次,是用兵作战上的失误
纵观当时的前秦朝堂不难发现,支持出兵的大多是鲜卑降将和一些缺乏打仗经验的官员,而征战经验丰富的前秦军方人士则多持反对意见。
相较于苻坚的嫡系支持者,这些人的建议其实并不可信;但当时的苻坚已经厌倦了长时间的安逸日子,急于实现自己的军事目标,所以才在任用兵将方面偏听偏信,最终铸下大错。
因为他所重用的这些投降的将领心思根本不在帮前秦开疆拓土上,而在于怎样利用眼前的机会,彻底搞垮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家并实现复国的梦想。
比如身为东晋降将的朱序,就借到军中劝降的机会,将前秦军队的底细和战略部署和盘托出,还疯狂暗示东晋发动“闪电战”,抢在前秦的后续部队到达战场前速战速决。
有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下属在,前秦想打赢这场战争自然难上加难。
是在作战指挥上的失误
急于拿下东晋的心理让苻坚失去了一贯的冷静,也让他在作战计划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选择了出兵。
与东晋正式交手前,苻坚“投鞭断流”式的发言其实已经暴露了前秦的作战计划,就是依靠人数优势以多打少,将东晋彻底消灭。
但苻坚八成也没想到,己方同意在淝水北岸与东晋军队正面对决的举动,不仅彻底葬送了前秦的人数优势,还让东晋得以反败为胜。
因为前秦军队擅长陆上作战,晋军则擅长水战,本着扬长避短心态接受陆上对决对前秦来说其实是有利的,但过于“仁义”的后果是让己方阵营中心怀不轨的降将抓住了机会。
趁前秦军队短暂后撤,为晋军留出作战空间的时机时,这些人高呼前秦战败,并借此败动摇军心,让几十万大军陷入混乱状态,为赶到的东晋军队制造机会,让晋军得以在混乱中重创对手,大败数量几倍于己方的前秦军队。
而在被不足东晋士兵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后,前秦军队气势已失,指挥层也进入了风声鹤唳的状态,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从某种程度上看,在淝水之战中输掉大半身家的苻坚,其实是输在了自己的好大喜功和东晋的运气上。
毕竟如果不是东晋正处于休养生息后的稳定阶段,不是恰好拥有单兵作战实力远超前秦军队的府兵和优秀的指挥人才,那么即便前秦虽然内部危机重重,东晋方面想以区区8万兵力硬扛敌手,也很难支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