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汉砖绘画中,飞鸟与游鱼,体现出了怎样的神
TUhjnbcbe - 2025/3/22 22:29:00
贵阳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

导语:汉画像石,是指在汉代雕刻画像的建筑刻石,主要用于装饰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以及庙宇等建筑。汉代社会是画像石发展的蓬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表现汉代世俗人情、社会风貌、历史传说、精神文化信仰的题材和内容。

我们现在发现的画像石图像主要来自于汉代的墓葬以及墓上建筑当中,内容也多与反映世俗社会以及生死观念有关。飞鸟与游鱼图,穿过了时间的桎梏,从史前时代绘制到陶器上的鱼鸟图氏族图腾到汉代的画像石图像的“鸟啄鱼”图,其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鸟啄鱼图”与“鹳鸟鱼斧图”

“鸟啄鱼图”和“鱼鸟图”其实从内容上都是一致的,也就是以鱼和鸟作为主要图案和纹饰,尽管二者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文化内涵及象征含义却大不相同。“鱼鸟”图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在仰韶文化中人们常常以鱼和鸟作为陶器的装饰图案,不过这一时期鱼和鸟很少单独出现,往往是鱼纹、鸟纹,以及二者的变形,如人面鱼纹、变形鸟纹等。

半坡人面鱼纹盆

仰韶时期的人们为何钟爱鱼和鸟纹最为作为他们日常实用的陶器装饰呢?这是源于在史前社会时期,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崇拜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甚至是植物,相信崇拜这些自然界事物能够赋予自己同样的品质和力量。比如古代的巴人崇拜老虎、半坡人崇拜则较为广泛,包括蛙、鱼等。

因为崇拜这些动物,他们还以这些动物作为族徽,也就是本族区别于其他部族的标志。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的鸟和鱼就是这种崇拜的反映。

史前社会的陶器还具有一定的记事功能,往往以简单的图案,表现出关系氏族兴旺的历史故事。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了一件绘有“鱼鸟相啄”图的陶壶,图中一只水鸟伸出常常的尖喙啄向一条鲶鱼,鲶鱼奋起反抗,弯身向后意欲摆脱水鸟的钳制。

将两个图像视为分别以水鸟和鲶鱼为图腾的部族,这件陶器上显然描绘的是正在交战的两个部族。从交战情况来看,双方似乎处于胶着状态,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亦或者以一方乞和而告终。

鹤鸟石斧图陶缸

另一件则是发现于河南伊川阎村的仰韶时期的鹳鸟石斧彩陶缸,这种彩陶缸一般是作为葬具使用,里面放置尸骨,上面还往往扣放有一个陶盆。这件彩陶缸上绘制有一只叼着鱼的鹤鸟图案,在鹤鸟旁边还绘画有一只直立的石斧图案。

从图腾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反映的是以鹤鸟为图腾的部族战胜了以鱼为图腾的部落,并且将二部落合为一体,石斧就是权利的象征。然而,随着氏族社会的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渐走向国家,这种“鱼鸟图”反映的氏族社会意义应该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汉代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

“鸟啄鱼图”体现的镇墓避凶观念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从考古发现来看,及至汉代,在黄淮地区、长江上游等地都陆续发现有纹刻“鸟啄鱼”图案的画像石出土。出土地点的分散显示出至少在汉代南北方人们都普遍认同这种鱼鸟相合的图像,这种广泛地认同和原始社会特定范围内的部族认同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汉代画像砖上的鱼鸟图

从其在墓葬中的出土情况来看,“鸟啄鱼图”具有特定的含义。雕刻有这类图案的画像石多发现在墓门处,从功能上看,类似于壁画墓中的门吏、镇墓兽,具有镇墓压胜、驱邪散恶的作用。在主体图案“鸟啄鱼”中,代表的是守护者形象,鱼则是邪恶的一方,是侵扰墓主人安宁的事物。在汉代人眼中,鱼、蛙、虫、蛇等都是能够进入墓葬的动物,它们会对墓主人尸身造成损坏,影响墓主人升仙得道,因此绘制“啄鱼”图目的就是起到震慑这类邪祟的作用。

史前陶器上的鸟啄鱼图

那么鸟的形象又是来自于哪里呢?古代社会中惯常将朱雀、仙鹤、凤凰、金乌等鸟类视为祥瑞,因为这些鸟类在空中飞翔,距离太阳很今,并且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因此古人认为它们是极具阳气的动物。根据动物的习性来讲,“啄鱼”的通常是水鸟,于是为了更加贴近现实,画像石中通常将绘制在墓门处绘制有长长的尖喙、细长的身肢以及长而纤细双足的水鸟衔着鱼的图案,这种鸟就是专食鱼类的水鸟。

“鸟啄鱼图”体现的阴阳平衡与生命观

从墓葬中出土的“鸟啄鱼图”画像石来看,除了位于墓门处起到避邪镇墓作用以外,还有的位于墓室内各处,就其作用而言,不仅仅是镇墓那么单一。让我们回到“鱼”和“鸟”两种动物本体上来看,鱼长期生活在水里,冬天往往很少见到,春天河水冰融又重新复苏。

而鸟更不用说,“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地迁徙生活。这两种动物都是具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特质,因此在墓葬这一特殊的地方出现这两种动物,应该是汉代人希望如同鱼鸟一样沉寂又复生,拥有永恒的生命力。

候鸟成群迁徙

汉代典籍中有云: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这正是汉代最为盛行的阴阳观念的体现,在“鸟啄鱼图”中“鸟”是为阳,“鱼”是为阴,阴阳共存,并且以“啄”的方式合二为一,体现出道教思想中的阴阳相合,生生不息的信念。在汉代人看来,阴阳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准则,君臣、父子、夫妻都能够互为阴阳,阴阳调和,相互交融,才是事物发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伦理道德的体现。

画像砖上的西王母

有的“鸟啄鱼图”更是明显地指示夫妻或者男女关系,与生殖崇拜、夫妻和谐、繁衍子孙等联系起来。在汉代画像石中还见有一种刻画着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图案的画像石画,在画像石一侧或近旁往往还刻有“鸟啄鱼图”。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男女始祖,而东王公西王母则更是汉代人信仰的分管东西方的男女神,这种关系正是阴阳互补、男女繁衍的象征,体现了汉人对于子孙满堂、夫妻和睦的美好期盼。

结语

从原始社会到汉代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于鱼鸟图案的喜爱,因为这种喜爱,驱使着人们不断赋予其文化内涵。原始社会的人们将鱼和鸟绘制在陶器上是希望这些图徽能够赐予自己勇气和力量,使得它们能够像鱼一样灵活,像鸟一样矫健,汉代社会中人们绘制在画像砖上的“鸟啄鱼图”体现了汉代人阴阳观念的重视,渴望像鱼鸟一样生生不息、子孙繁衍。同时又希望以放置于墓门处的鸟啄食鱼的画像石图来震慑墓葬中的邪祟,守护墓主人长眠永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砖绘画中,飞鸟与游鱼,体现出了怎样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