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琴声寒日月鹤唳彻遥天赵与开化小记
TUhjnbcbe - 2024/3/31 8:50:00

刘高汉

赵(-),字阅道,号知非子,今衢州市柯城区人。幼年丧父,由其兄赵振抚养成人,家贫,刻意力学。北宋景祐元年()进士及第,累官至殿中侍御史、龙图直学士知成都、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新法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出镇越中,再移蜀郡。晚年加太子少保致仕,追赠太子少师,卒谥清献。

赵一生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人称铁面御史。逝世后,葬今衢江区莲花镇东山边。这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开化也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不仅开化的余氏谱牒有载,自明弘治以后历朝的《开化县志》也均有他与开化亲密关系的记述。

幼学

据民国7年(),菖蒲乡厚谷村萝蔓堂纂修的《余氏宗谱》记载,余仁合曾孙余兴权于淳熙二年()八月十五日申禀的高祖(仁合)履历奏疏,详细地介绍了余仁合的家庭状况及其为人,特别是与赵相识、相知的因由:“……宋天圣庚午年()至景祐甲戌(),柯城赵公,偶寓余门楼。高祖夜梦黄龙烁耀,长十余丈,盘于门前梨树,惊觉汗流。早起开门视之,乃一人卧于上,见高祖即起作揖。相问姓名,答曰:姓赵名,家居衢之浮石潭。祖奇之,馆请予家,诲教诸子。方夜读,禁厅内之蛙声,截蚊子之锋芒。门楼至今永断蛛网,不染尘埃。筑结草庐于山之巅,修身慕道,其居地菜根犹存。及其壮而欲行,高祖厚以金帛,使苍头送之……”

赵像资料图片

余兴权所述的赵余两家关系的因由,其实早在庆历二年()夏,五月端阳赵为《青嶂余氏族谱》亲书的谱序中已阐明:“管氏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古人重知己如此。溯游金溪青嶂,余翁知我固不啻鲍叔,即德亦不啻管氏,何也?翁于人非一人也。又有不厌乞假,而有五音地,土名黄毛坦,数千亩指为义冢,岁给棺槨,以埋夫死而无所归者。翁于士亦非一士也。凡百士不厌礼接,而又有双竹园数十楹立为义学,日备饔飧以资夫贫而远来者……”序的最后,赵写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是翁之知我与之德,翁洵有出于管鲍之外者?通家之谊,心何能已于言也。谨识数语于家乘之末云。”赵少年时于余仁合家,边教授生徒,边读书,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年后,绍熙四年(),大理学家朱熹在为余氏所写的谱序中,对这一段友情作了高度的评价:“宋兴,仁合、仁仓辈有祖致风,矜恤孤茕,尊礼贤士、子弟多出清献之门。是故万禩簪绂,转徙蕃昌。若佥判忠臣、镇抚良将;少卿公正、永丰尉演、吴江令成之、奉政大夫惇、临淮守睍及进士祥与嶷等,学业皆著,清献引为知己,其知人也哉。”

壮行

景祐元年(),27岁的赵进士及第,累官直至参知政事,尽管位高爵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有恩于他的余仁合,为报知遇之恩,他曾三次派随员登门相请,欲荐仁合为官,均被仁合婉言拒之。以至感激之情一直难以释怀。熙宁元年(),仁合为乡亲父老事,上京求见副相赵。则乘机将他引见宋神宗,并向皇帝直言微时之事:“仁合积德累仁,饥则与食,寒则与衣,为生平知己。”帝喜问仁合曰:“卿欲官乎?”对曰:“不愿,但四海永清,四和岁稔,臣之愿也。”神宗喜曰:“此长者之言。”乃封仁合“德惠长者”,并赐匾额。此匾至今仍高悬于余氏宗祠的正堂上。一个山村野老,竟然有如此天下为公的坦荡胸怀,不仅使皇帝感动不已,更使这位人称“铁面”的赵情不自禁,当即吟诗赞曰:“野老余尊道,人微德义尊。家居青嶂底,身在白云根。盛事传闾里,昌期付子孙。不须迁步远,从此是高门。”

白虾池资料图片

皇祐二年(),赵奉旨“出守西蜀而得白虾,派人千里送至村头,余仁合筑池引活水养之”。古人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不仅仅表明,赵虽青云直上,但始终没有忘怀余仁合对他的深情厚谊。几只白虾轻如鸿毛,但寓意颇深:白虾白虾,清白人家,一个清白为官,一个清白做人,如此高尚的情操,真诚的友谊,才能万古长存。因此千百年来,“千里送白虾”一直为后人赞颂。

明成化二年()员外郎、江西吉水人周洪,来游村头,写下《白虾池记》并诗。诗云:“久羡村头长者居,我游况是景熙熙。白虾池满三春水,青嶂松悬百尺丝。书库尚遗唐代谱,子孙还住宋朝基。曰耕曰读无他事,对客常吟赵诗。”明崇祯开化县令朱朝藩赴村头催耕,走访余氏,留下《题白虾池》七律一首:“琴鹤曾经借一枝,锦官遗赠到金池。澄清波及方塘茔,皓白风流水族滋。自昔家声传野老,如今胜迹吊名师。我来揽辔堪惆怅,宛在中央几度思。”明亡一百余年后,清康熙山东盐运使、开化杨家人杨宏俊游览该池,写下《白虾池怀古》:“清献当年曾落魄,读书芹岭多遗迹。琴鹤一日已双飞,池虾千载犹传白。权奸皆惧威如霜,弹劾无情面似铁。余韵犹留长者居,万古清风长不没。”据村中老人,及上世纪50年代在该村蹲点的离退休干部说,年前,池中尚有白虾成群游戏,直至年池毁白虾才从此灭绝。

晚归

明崇祯《开化县志》载,宋淳熙九年()十月,开邑民众为隆敬“有道德可师法者”,于“学宫之左,鸠材庀工,增修三达尊祠,不旬月而堂成,内设赵、程俱、李光三人绘像”,邑侯邵骥为作《三达尊记》曰:“……开化为衢支邑,其山川环秀,风俗醇雅,人皆乐善好儒。自清献公幼学壮行,尤所属意,一时所与以奉周旋,至蒙长者之目。厥既退居,与高人胜士游,耽玩禅悦,呫哔问难,至于今故老能言之……”该文阐明,因赵爱开邑山好水好,尊儒尚教,所以不仅少年时在开化一边读书,一边育人,致仕退居故里以后,还常来开化与高人胜士游山玩水,研究禅理,相互诘问驳辩,心神很是恬淡愉悦。据《徐氏宗谱》记载:晚年他还为村头徐氏创办了杠爬岭书院,后改成徐氏家庙。此间他游览过开化的芹源岭,上过村头的大黄山,去过桂岩,又隐居金村的萃清阁读书,留下不少佳作。除两次为余氏谱牒作序,还为村头徐氏撰写《牡丹屏记》。所题之诗除《赠青嶂余仁合》《题余氏双竹园》《送姚道源赴阙》,还有《灵山寺》七律一首:“我为灵山好,登临到日曛。岩幽余暑雪,钟冷入秋云,篇咏惟僧助,尘凡与俗分。明晨入东棹,因行识吾文。”

大型廉政婺剧《铁面御史赵》在开化上演。资料图片

为纪念赵对开化卓越贡献,除宋淳熙中为其建三达尊祠祀之外,元至正十三年()又于学宫内建七贤堂。鲁贞《县学七贤堂记》载:“……按图志得七人焉:唐魏谟,有墓在县南相坞,相坞由魏公得名也。宋赵少贫,尝教授生徒于邑人余仁合家,又尝读书于招福院之萃清阁……”其他为江景房、程俱、邹补之、赵汝标、魏亨中五人,皆属本县,立祠以供七贤之祭祀。

来源:衢州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琴声寒日月鹤唳彻遥天赵与开化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