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数千部连环画中脱颖而出,这5本作品凭什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让我们先来看一幅图,下图是5本连环画的选页,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

主人公的表情各具特色:凄惶、友善、刚正、愤怒,还有悲伤,不需一个字,人物气质都拿捏得死死的。

这5本作品不简单,年,它们从数千部连环画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比一等奖。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五本书获此殊荣?它们到底凭什么实力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1.《十五贯》画家:王弘力

《十五贯》连环画创作于年,改编自同名昆剧。根据画家王弘力回忆:接到绘画任务时没看过剧,只翻了剧本,他立刻想到这是明末小说《双熊梦》改编的,只不过把双线冤情收束到了单线。

辽宁画报社初版48开、20开线装版

故事概要:无锡县有个卖肉的叫尤葫芦,因借钱十五贯买猪,惨遭隔壁娄阿鼠谋财害命,碰巧之前尤的继女苏戌娟被尤几句醉话吓出家门,路遇苏州钱庄伙计熊友兰,他正碰巧也带着十五贯货款路过,俩人结伴同行,却被扭送官府。

县令过于执见两人年貌相当,必然有奸,钱财又符合,就直接断案他们谋财害命。监斩官况钟发现冤情,不惜以官位作保得到复查权,经过一番明察暗访,苏熊二人终得以沉冤昭雪,真凶阿鼠伏法。

最初《十五贯》刊登在辽宁画报上,仅有35幅,王老只画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年,鉴于那35张原稿已找不到,王弘力又遵循旧作构图重绘了54张。(本文选用的主要是最初的画报版本)

王老的人物设计都是基于生活中观察,无不意趣盎然。卖肉的尤葫芦,还有卖酒的秦老汉,神情姿态风趣自然,充满市井气息。

尤葫芦的继女苏戌娟形象很美,这在五十年代连环画中属实难得,那时候多见粗壮的劳动妇女,在建设的环境下,仿佛粗就是美,壮就是靓。别说是农村题材,即使是仕女小姐身份也是丑怪居多。

苏戌娟逃离家门的时候,正是夜晚,周围的屋子都是漆黑无光,只有她是明亮的。她仓皇无助,怕被继父卖给别人做丫鬟,不知该往何处去。

王老还特意安排了雷雨交加,寒风瑟瑟的场景。苏戌娟是这样一位柔弱无助的美女,后来又不幸遭遇冤案,很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从飘落的叶子形状看,是一株银杏树。

而后,尤葫芦发现娄阿鼠偷东西,按住就锤,架势像极了武松打虎。娄阿鼠一介*徒流氓,双眼和颧骨突出,还带有老鼠的板牙,模样一看就是个贼骨头。

况钟,故事中清官人物,是他查清了案件真相。王老用了很多笔墨刻画他,

事实上,明断是非并不难。而实事求是,敢于翻转上级定案的案子,这就很难,需要大无畏的勇气,也许《十五贯》的创作初衷就在于此。

从前看巡抚周大人的老爷做派,不顾草民生死,下属打钩他也打钩,我很是嗤之以鼻。然而现在已被社会法则洗礼,就很能理解周大人不满的心情,半夜被下属叫起来,谁没点起床气呢?此刻座下虎皮也斜着眼看着况钟,也替他的主人宣泄着不满。

再说况钟假扮算命先生,套出娄阿鼠害人的原委,这段算命戏很有意思。王老着力刻画了近景:况大人“掐指”一算,道破天机,阿鼠害怕得身子后仰,人物之间有着激烈互动,情绪走向是面对面的。

后来王老还补绘了一幅中景图,这里天王神像怒目直视,笼罩在一片阴影中,正盯着娄阿鼠,更是让我感到“举头三尺有神明”,这里意境更宏大,气氛调子变了,不是紧张慌乱,而是威严肃穆,况钟应有的官仪也立起来了。

最后王老还自行补了一幅结局,原著并没有。苏熊二人多年后去祭拜况钟,给故事增加了绵长的回味。

这本是本次获奖五部连环画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唯一的古典题材。所以多说了几句。

2.《白求恩在中国》画家:许荣初等

白求恩,一位加拿大医生,他曾出现在课本上被反复歌颂,抗日战争期间他支援我们国家救死扶伤,手术时不幸被细菌感染,死于败血症,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感怀。儿时对他印象就是白:头发白胡子白,大褂白,姓也是白的。

辽宁美术与人民美术70年代连环画

许荣初、许勇等四位画家是辽宁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师,他们去往太行山区采风,完成了这部充满时代激情的作品。画家们多用复线白描技法,虽然细节打磨不足,但构图巧妙,善于以景烘情。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行*骑马的画面,比如率队集合,画面疏密有间。

听说五十里外有战士生命垂危,他领队踏水赶路,显然是为了抄近路才不得不跨越河滩,仰角视图让白求恩形象更为高大。

他组建东征医疗队,赶赴冀中战区。半夜行*,只为早日帮到前线同志。

像这样从老乡二楼的窗子看白大夫出发的构图,很巧妙,暗合了摄影中的天然框架法。读者的视角一下子就聚焦到了马屁股……不,白大夫的身上。

此外就主要是表达白大夫平易近人,友善和蔼的气质风度。他学习老乡驴背上的粪驮子,发明桥式手术台。

这是本书的门面,宣传时总拿这幅作文章。白求恩笑眯眯地给孩子听诊,除了那个阿福头的婴儿,所有人都在笑。*民一家亲,其乐融融。

无论是夏日酷暑,医院的书籍,还医院计划,白大夫都很忙碌,一心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而奋斗。

以上两幅白大夫认真工作的场景,能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和白大夫一如既往的敬业态度。

我还找到了彩色版,比白描更生动明丽,只不过白大夫的眼神没白描版那么坚毅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白求恩》似乎没有那么大的感染力,但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小,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浓郁。

3.《白毛女》画家:华三川

华三川,海派连环画大师,他笔下的一部《白毛女》连环画,至今还是收藏家们心头的宝贝。

年初版,64开

上美再版的“大白毛”(大精版)已经被炒到千元,若不是故事脍炙人口,并且画工了得,想来也不至于能有此“待遇”。

市场的宠儿:大白毛和小白毛

华三川最擅长用钢笔绘画,黑白对比,点线营造的空间透视极好,画面干净而工整。

华三川深入河北平山县,观察,写生,让每一个人物和场景脱胎于现实,栩栩如生。*世仁家的一主一仆的奸邪,与喜儿的质朴形成对比。

扯起三尺红头绳,自己扎起来。喜儿要出嫁了,手里托着两只鸳鸯,镜子中的她是多么欢乐,就是下巴上肉有点多,看来营养还不错。

与杨白劳的悲观逆来顺受不同,邻居赵大叔饱经风霜的脸上总能绽放笑颜,相信红*一定会来解放他们的。

积善堂前,杨白劳扑倒。

杨白劳喝卤水死了,喜儿的表情彻底崩溃,她悲痛欲绝,看不到周围人的表情,此刻她是最无助的。

*世仁偷偷从帐幕后过来,趁喜儿点香的时候不备,然后……这里佛堂香烟缭绕,庄严肃穆,与*世仁的禽兽之行又形成对比。

白毛仙姑面向读者扔果盆,很有冲击力。这是白毛女对黑暗世界的控诉,她的愤怒直接触动了读者。

华三川的彩色版白毛女虽然没有一并获奖,但艺术价值绝不比黑白版逊色。

配上喜庆的红色后,显得喜儿的心情更甜更美,红纸、红袄、还有红被子,都选用了不同明度的红色,显得层次分明,和谐统一。

华三川不愧为色彩管理大师,深谙冷暖对比:门,灯,雪都有不同的温度。

佛堂、村头、山林,在华三川精妙的设色下,晕染出充满诗意的人间盛景。其实华三川并不是纯粹动用工笔,而是融合了油画、水墨技法,让画面淡彩典雅而精细分明。

遗憾的是,华三川从来没有画过一套同样精致的古典题材连环画,古典题材爱好者只能看看百美图聊以安慰了。

4.《白光》画家:贺友直

鲁迅小说《白光》,说的是一个秀才陈士成,第16次落榜失心疯了。与范进中举不同,他是悲伤过度而疯癫,夜里幻想自家地下有宝藏,仿佛看到一片白光,他把地挖开,只找到一个下巴骨。第二天,大家发现有人投河了。

贺友直当时开创性地用水墨技法表现鲁迅的小说,基本都是陈士成一个人的内心,没有其他群众,心灵特写对贺老是一个挑战。

这是一则独角戏,落榜文人垂头丧气,走在江南水乡拱桥之上,形单影只,很寂寥。

他的神经早已风声鹤唳,落榜了,那些鸡仿佛也在讥笑他,那只圆滚滚蹲着的应该是母鸡,他们不约而同盯着陈士成。

“完了,一切都完了”,他事先脑补出来的一切做官后的美梦,在思绪翻涌中层层崩塌、幻灭。

入夜,他只能倚靠着大树,“归来倚树自叹息”。

这是全书唯一温馨的一幕,他回忆起祖母告诉他:“咱们陈家原本很富,宅子下面埋着大量财宝呢。”这段回忆也是他看到白光幻觉的起源。

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非常复杂。贺友直在人物外貌,神态,动作都下了大功夫。画面多为灰暗色调,凝重压抑,反映陈士成空虚、迷惘、悲伤的心境。

借着微光,他把自家地给刨了,只挖出一个铜钱,还有一个下巴骨,下巴骨也在嘲笑他。

“到山里去,山里有宝藏!”他就这样奔跑着进入了白光,进入了他的幻想王国,再也出不来了,某种意义上也是胜利了,。

寥寥几笔,主人公投水而死的结局,很清楚了。

5.《伤痕》画家:李斌等

年以来,人们被过去的十年压抑太久,受了太多的苦痛,想要撕开这片伤口,哭泣哀嚎,把委屈宣泄出来。当时复旦才子卢新华写出小说《伤痕》,戳中无数人的心声,轰动一时,很快很多同名连环画也跟风而上。

各社出版的伤痕单行本

而获得一等奖的那部没有出单行本,只刊登在连环画报上,水墨风格,由陈宜明、刘宇廉和李斌合作。讲述的是王晓华的母亲蒙冤成为那类人,她和母亲划清界限,离家远去,骨肉分离,她孤独彷徨又消沉,直到浩劫十年结束,她回故乡想与母亲重聚,母亲却已离开人世……虽然是悲剧题材,但激起了人们对天真的怜爱,对受骗的悔恨,对未来的憧憬,很有时代意义。

文笔感情真挚,发人深省,李斌等人所配的图也写实出离乱与悲伤来。

画报印刷效果不好,我找到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的选图,明暗关系表达很有质感。

后面男子衣服上的字,就清楚交代了女主角在做啥事情。

图为女主回到家乡,母亲不久前已离世,发生悲剧的一幕。

春天的画卷系列,伤痕重绘版

这批原稿在哈尔滨展出时丢失。年后,李斌又重绘了这部作品,稿子是清晰了,只是笔法更为粗糙,没有当时那样细致耐心。

重绘版《伤痕》内页

伤痕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一部获奖作品,他的绘画水平并不算突出,甚至还不如很多同期二等奖作品,也许把它扶上一等奖宝座,是其时代意义大于艺术价值。

结语

第二届连环画评比的一等奖得主就是以上5位,它们真的实至名归吗?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评奖需要对一本连环画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要看其时代意义+创新性+审美价值,甚至前者权重往往会盖过后者。

80年代初已经有不少创新的绘画方式,五六十年代那种一笔一划白描写实,工工整整的态度反而吃力不讨好。水墨、油画、漫画等技法相对来说抛却了细节,而极大提高了效率,慢慢地画家们就习惯于走这些捷径,第二届还在过渡,第三届就“焕然一新”,这是新美术时代的悲哀。

从这5部作品来看,我欣赏的只有《十五贯》和《白毛女》。《白求恩》还是保留了不少高大全的晕轮印记,就好比网红脸虽然又白又瘦,可是缺乏了自然真实感,艺术一定要先“合乎情理”,再能够冲击读者心灵。

《白求恩在中国》再版大精

《白光》画的是丑人丑事,意境到位,只是读着就像吃了片苦瓜,无法产生愉悦心情。像《伤逝》那样光凭绘画能给个三等奖就不错了,反而它力压二等奖《李白和杜甫》(叶毓中)、《清兵入塞》(施大畏等)、《逼上梁山》(戴敦邦)等优秀作品,其可怪也欤。

旋律第一,艺术第二,这才是连环画荣誉的本质。

很多藏家执着于收全获奖连环画,其实应该冷静下来想想,在一度“金身披挂,炙手可热”的背后,有多少作品是实至名归,经久不衰的?收藏应取其名,还是取其实呢?

近年来原创的连环画(古典题材为主)艺术价值固然大不如前人,好在摆脱了诸多意识限制,变得灵活实际,与时俱进,这就令人颇感欣慰。

我是江户小歪,码字不易,如您喜欢本文,请不吝点赞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