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笠翁对韵》第30集
王伟勇教授主讲
年3月15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个字念ㄍㄨㄟ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OK。这之前背过吗?背过的举手,或是读过的举手,这阕词。我刚刚说了,如果你看到“子”是什么意思?小曲子,对了,它绝对不是慢词、不是长调。来,我们先来学一遍,因为刚刚我第一遍已经唱了,我唱一遍你们再来。这本来是昆腔,就是昆曲的声音唱。西,塞,这样你很难学。我们听了以后就是美,但是没办法这样教。后来师大,台湾有师范大学,那些诗社的同学他们懂,再经过老师把它改编,就改编成我们现在青春版的,就好像〈牡丹亭〉也有青春版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最后那一个音,归,我把它故意拖一下,有那个一的音,让它谐音。这阕词我讲过,你查《全唐诗》它也一定列在诗;你说词的起源,它也会认为词的起源。也就是说张志和,你可以知道他就是唐代诗人,他们已经开始尝试,是不是整齐的东西我可以把它变成长长短短,而且把它变成规制化。都不像这样,“君不见*河之水”,你可以填,我可以填,大家没有规矩。我们把它制度化之后,你填〈渔歌子〉这样填,我填〈渔歌子〉大家都这样填。当然〈渔歌子〉,你一想,一定是最早,就像〈忆江南〉一样在民间流传,文人来了吸收地方的调子把它整齐化。大家一看,我张某人张志和或是我白居易白某人,把〈忆江南〉,把它三五七七五,譬如说〈忆江南〉填好了,我就学一下,学了以后蛮好听的,一个人学,两个人学,它就变成定调,就变成定调了。我们一句一句来开口,抄完了吗?可以吗?我告诉你如果累的话,你可以还带学生,带动唱,然后你告诉他,每一句话、每一个事情指的是什么。西塞山,是一个山名,山,你通常会这样比,西塞山前。白鹭在飞,你通常会比,会比着翅膀,白鹭飞。桃花,你怎么比?桃花?流水你怎么比?你可以这样比,你可以这样比,都没关系,桃花流水。鳜鱼肥,鱼当然是这样游,你不能这样游那么直,鳜鱼肥。青箬笠,斗笠一定在上面,青箬笠。绿蓑衣一定是棕榈的那个须须做的,绿蓑衣。斜风细雨,风来了风来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需要回去。如果你一面唱一面这样,我每天这样运动,坐在那边也可以运动。有时候我就这样子,就坐在那边动一动,动一动,有时候爬爬山就这样来,自己有运动的时间。我们先把主音调学好,一句一句来。我上一次应该有说过,这是张志和听说他的朋友颜真卿,颜真卿是什么家?书法家,现在好多人很喜欢写颜真卿、柳公权的字。说他的朋友颜真卿到福州来当了刺史,好高兴,他就驾着船要去拜访他。可是到了西塞山前面看到那么美的风景,不必去了,我就陶醉在斜风细雨不须归,也不必拜访朋友了。还记得吧?我们上一次说王徽之去拜访戴逵,那个故事我们后面好像会写到,兴尽而去,兴尽而还,知道,“乘兴而去,兴尽而还”,就是这样的,那么样的惬意、自在。那当然颜真卿也会知道他的朋友的个性,不会说你要来怎么没来?不会怪他。这个就叫做知己,能够相互体谅。好,一句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我就说,他没说西塞山前,唱的时候就没这个拘束,不是依字行腔,那个谱定在那边我们就跟着它,“西塞山前白鹭飞”,三四:同学:西塞山前白鹭飞。老师:好,下面一句。桃花流水,那个水是上声,它还是勾起来,“桃花流水鳜鱼肥”,三四:同学:桃花流水鳜鱼肥。老师:其实它就像七言绝句,四句,只是中间那个把它变成三句,就变长短句了。两句一起来,“西塞”,三四:同学: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老师:“青箬笠,绿蓑衣”,三四:同学:青箬笠,绿蓑衣。老师:后面很简单,很悠然。斜风细雨,上声它一定会稍微勾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是入声,所以雨跟不之间差别很大。斜风细雨,停一下,不须归。归,稍微有个一那个音。“斜风”,三四:同学:斜风细雨不须归。老师:青箬笠三句,三四:同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老师:一定要唱得很潇洒,陶醉在山光水色。“西塞”,三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不开口,可以吗?“西塞山前”,三四:同学:“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老师:有没有走音的地方?当然有,那个第三句就转不下去。来,一起开口,我轻轻的时候就是让你的声音放大,你就会跟拍,跟拍以后我就闭嘴,你就再来。西塞,三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三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错。我们看下去,下面一句。所以我说,六个字,你去了解“流涕策”,去了解“断肠诗”,一个是书生报国,报国无门,一个是女孩子嫁错郎,看到那些都是人间很不幸的事情。这两句俗话就是,就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那个意思,相对的两个处境,都不是快乐的,都是令人伤感。“喉舌对腰肢”,没有问题,有人是靠嘴巴,有人是靠腰肢,来过生活也好,来表现也好。所以这两种表达的方式,有些人靠言语,大声的告诉你,我冤枉,大声告诉你说希望为我们发声;那有些就告诉你,我腰肢那么摆荡,让你去欣赏,是两种体态的表现,说话跟身体的动作,这是两个对。底下那一句,你认为应该是怎么对?“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云中跟天上,云中、天上,课本注释了说云中是古郡名等等等等,第二个有时泛指边关。凤儿他认为是俊杰,这个都没有问题。熊虎将是勇猛的将,绝对没有问题。来请告诉我,云中要做为古郡名还是指边关?对,非常好,边关。你要知道,如果云中是个郡名的话,那天上也要是个郡名,因为专有名词才能去对专有名词,不是这样,知道。所以这个云中是在人中的边塞,然后天上正好是一个天对地的概念。再来,熊虎将,这是一个武将,如熊如虎之猛将,当然凤凰儿就是杰出的才子,杰出的人才,相对的。所以你这样一看,你就会说这个地方指的就是边关。守边关的武将如熊虎之猛,那些天生的天才,人中之杰,天上凤凰儿。这两个都不容易得,换话句说,武将、文才,在这社会都必须的人才,都值得人称赞。所以后来就慢慢的变成了有文相,本来是左相、右相,后来变成文相、武相,所以你要左丞相、右丞相,通常右边就是文的,左边就是武的,文武,这是双轨并行。所以这个云中跟天上,它相对的位置,它是泛称,不会是个郡名、地名。好,这个解决了以后,我们再看,“禹庙千年垂橘柚”。讲到夏禹,又是一堆故事。夏禹治水最后的地方,当然就是在我们现在的绍兴,他的墓在那边,我去看过了。山上下来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兰亭集序雅集,再不远的地方就是沈园,陆游的沈园,有一次去开会他们就顺道让我们看。所以绍兴人士治水利是非常自诩。为什么说禹庙千年垂橘柚?他这边写了,说这两句话是从杜甫〈禹庙〉诗来,说“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我们在《尚书·禹贡》里头,因为夏禹治水,他曾经说,说扬州,它最著名的出产品厥包橘柚,最著名的就是柚子跟橘子。孟子在论述夏禹功劳,《孟子》里头他论述夏禹的功劳,曾经称赞说,他“驱龙蛇而放之菹”。早上我们讲的菹,就是浸泡的那些酱菜,这边菹就是下游的地方。说夏禹把龙蛇放到了低洼的地方,然后这个土地该适合人住的就给人住,还给人们来住,各安所居,这是对夏禹治水非常大的称赞。本来洪水漫溢,夏禹如果没有治水的时候,恐怕人都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你要跟那些禽兽,这个鱼鳖牠们争空间。我水道给它整理出来,疏导的方式,水该流的地方让它流去,人该住的地方,人自归平土,孟子称赞他。这的的确确是夏禹很大的功劳。那有人也说了,如果你对夏禹那么称赞,如果是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样的人,公而忘私,妳嫁不嫁?女同学都傻在那边,老师这样的人我宁可不嫁,三过其门都不入。圣贤!你知道我们百工之首,我们现在常常有夜市,夜市,如果百工之首,一起来排位置的话,你知道哪个行业的人一定排在中间?如果你听过故事的话,卖梳子那个,卖梳子,梳头发那个梳子的人,一定要在中间。我们也有一本书就是百工的祖师爷,百工,百工的子孙。譬如说卖豆浆卖豆腐的,就拜淮南王刘安,台中听说就有拜淮南王刘安的那个庙,你看中国人真的无所不拜。那个监狱里头要拜的神,就拜皋陶,不是包青天,皋陶,因为皋陶也是当时苏东坡,如果你读过苏东坡那个考试的那个策,“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就创造了一个故事。因为你议论完毕要举证,我们写文章讲议论一定要举证。苏东坡讲刑赏忠厚之至论,什么叫做刑、什么叫做赏是忠厚的表现,苏东坡理论写完了傻在那边,找不出例子,他就开始掰。我们现在也常常看到考生在掰,有一次非常好笑的一件事情,一个题目叫〈还到历史的现场〉,要考生自己掰。有个学生就说了,如果回到历史的现场,我绝对不会让秦始皇去筑长城,因为他害得孟姜女哭到要吃川贝枇杷膏。我看了以后,如果你是一份试卷,我也罢,我看到两份试卷,我就有点犹豫,因为太新潮,孟姜女有吃川贝枇杷膏?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我实在受不了,我就把那个卷子摆出来,我就问旁边年轻的老师。他说老师,你不要被骗,那个是我们电视的广告,枇杷膏,因为孟姜女在哭倒长城,哭她的先生不在如何如何,所以她声音嘶哑了,所以要吃川贝枇杷膏。好小子连我你也要框,我这样子!现在人因为要举证,要叫你举证,物证、事证、什么证,写文章什么的,我弄不出来,所以文章真是厉害,那个祖师爷就是苏东坡,我告诉你,他就掰。因为怎么样刑罚才是最公正,什么样放人才是最宽厚,放与刑之间。所以宋朝出了这个苏东坡考试的题目,这篇文章有选入《古文观止》,你看多有名!他写到那边写完了以后掰了,他说尧当国君的时候,尧的典狱长,负责监狱看管的人就是皋陶。你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监狱拜皋陶了吧?希望你来给我主持正义。所以尧逮了以后,皋陶就看到这么一个情况,他说这个人不可原谅,喊杀者三,杀杀杀。所以你就要报上去给尧来裁定,尧认为说你的证据不完全充足,至少你还有几个证据没有查好,尧就说赦赦赦。因为他写“书曰”,苏东坡写“书曰”。各位你要知道,古代的文章你看到“书曰”就是《尚书》说。第一关的阅卷官一看到,因为你要知道,在宋代有《今文尚书》跟《古文尚书》,有些事,是不是伪造出来不知道,好多第一关的臣子说,这个卷子实在写得太好了,但是这个故事,你要主动讲出来说我没有读过,恐怕另外一个人笑你说是这样;那另外一个人也想说,我讲出来这个人一定笑我这样,都不敢讲,就送给欧阳脩。欧阳脩看了也纳闷,既然他们底下人都把它送来了,这个故事我也不敢怀疑。等到闻喜宴的时候,他就用英文叫苏东坡来了,MrSu,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