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秦朝至今天,广州道教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

《广州道教仙迹钩沉》

原载

《中国道教》年第3期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教在广州流传较早,相传远在神仙方术初传的秦代,著名的方士郑安期(安期生)即隐居于今广州白云山修炼,并在此得道成仙。安期生是广州迄今可考的最早方仙道代表人物。广州一地,与郑安期有关的道教遗存有飞升台、九龙泉、碧虚观、郑仙翁祠等。据《粤中见闻》载:安期生在白云山蒲涧隐居,有九童子现身引泉,他采涧中菖蒲一寸十二节者服之,于某年七月二十五日,在蒲涧跨鹤飞升。后人称泉为九龙泉,其飞升处称为飞升台,并在其修炼处建菖蒲观。菖蒲观历经兴废,曾被改作佛寺,苏东坡诗云: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檐葡祖师禅。后改称碧虚观,嘉庆十九年(公元年)进行过重修,该观民国前已毁。

今白云山上安期生塑像

搜狐

郑仙翁祠,位于白云山麓,与碧虚观相连,唐代时已有人建祠,初称蒲涧寺,民国后,郑仙祠由广州市工务局收作白云公园管理处,道士散入其他宫观。郑仙祠因安子期在此修炼成仙,所以广州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前后,结伴游白云山,渐成传统习俗。

汉晋时代,广州一地的原始神仙方术信仰遗存最具代表的是五仙观,据《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所载,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这即是五仙观前身。广州别称羊城、穗城亦源于此。宋代以前,观内已有道士在此修行,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犹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五仙观历代观址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今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年),原址改为广丰库,观迁至坡山现址(今惠福西路),另塑五仙像。明成化五年(公元年)和清雍正元年(公元年)均进行重修。民国十二年(年)占地面积仍有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厅为筹备*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今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五仙观内供奉仙人像

雷高承摄

道教在广州的真正流布,当始于晋光熙元年(公元年)葛洪为避中原战乱南迁广州。葛洪(公元-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化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按《抱朴子》自序篇言:嵇含被授任为广州刺史,请葛洪为参*,为避北方的战乱,葛洪应嵇含之邀南来,但葛洪到广州不久,嵇含遇害身亡,葛洪遂居停广州。葛洪在广州期间,绝意仕进,潜心研修道学,深得当时南海太守鲍靓的赏识,鲍靓将道书《三皇文》传授给他。永嘉六年(公元年)鲍靓将女儿鲍姑嫁给葛洪为妻。鲍靓又在广州粤秀山麓(今越秀山)建修道场一所,取名越冈院,让鲍姑在此修道,为居民赠医治病。建兴四年(公元年),葛洪重返故里,于建兴五年(公元年)全部完成《抱朴子》一书,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和五斗米道、太平道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将儒家忠孝仁爱的精神纳入道教体系;他继承左慈、葛玄和郑隐的炼丹理论,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倡导神仙导养、炼制服食金丹之术,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咸和二年(公元年),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为便于就近采砂炼丹,便主动要求出任句漏(今广西北流)令。赴任途中,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挽留,从此隐居罗浮山,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今冲虚观)潜心著述,行医炼丹,传播道教,终老罗浮。葛洪弟子众多,只是史无详载,今能查考的有腾升、安海君、望世、*野人等,广州道源,自此绵延成流。

葛洪炼丹

网易

葛洪、鲍靓、鲍姑成为广州道教的早期代表人物和广州早期道教的传播者。广州一地,与他们有关的道教遗存有越冈院、鲍姑祠、鲍姑井、浮邱丹井、白云仙馆等。

越冈院,今称三元宫,位于越秀山南麓应元路,内有鲍姑殿、鲍姑井。相传,葛洪、鲍姑夫妇采药行医,数十年无病,后来,鲍姑在越秀山麓井旁的一间古屋中突然逝去,容色若活人。据《博罗县志》记载:鲍姑仙去后,其父鲍靓将"沉香灵柩",运至罗浮山与葛洪合葬于飞云顶玉鹅峰。为了纪念鲍姑,人们把她在越秀山修道行医的越冈院扩建为一座"鲍姑仙祠",因其在广州城北的大北路口(今解放北路),又称为北庙。明万历年间重修北庙,崇祯年间在庙中央扩建大殿,供奉三元大帝,改鲍姑祠为配殿,并改名三元宫。清顺治十三年(公元年),巡抚李栖凤重修三元殿,并建钟楼、鼓楼各一座。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广州发生旱灾,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杜阳栋受请来穗祈雨,后留任三元宫住持。杜阳栋在任期间,募捐重修扩建三元宫,宫内设有鲍仙姑殿、玉皇殿、三元殿、老君殿、吕祖殿、邱祖殿、青莲殿、灵官殿、斗姥殿、文昌殿、北帝殿、钟离殿、武侯殿、天后殿以及钵堂、斋堂、祖堂、藏经阁等建筑,占地约余平方米,成为岭南著名的道观。今开放的三元宫占地平方米,较完整的保存了原貌,宫左侧仍有鲍姑殿、鲍姑井(又称虬龙古井),相传"鲍姑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该井即为鲍姑汲水为人治病之井。

今日三元宫

三元宫供图

浮邱丹井,相传为葛洪取水炼丹处,旧羊城八景之一,浮邱井在浮邱山上,今中山七路和光复路口附近的积金巷旁。据载:"浮邱在城西一里,邱下有井,晋葛稚川炼丹于此,尝饮斯水,而井遂以丹异焉。"另据《粤中见闻》记载:丹井前原有宋代经略蒋之奇建修的朱明馆,后学士赵志皋谪官至粤,在此开浮丘社,与粤中才士赋诗吟咏,并立范浮丘丈人、葛洪二人之像祭祀,旁建吹笙亭。明代时,浮邱山一带成为广州有名的景区之一,其中紫烟楼、晚浴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堂、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被时人称为"浮邱八景"。如今,这些建筑已无存。

白云仙馆,位于今白云山脚麓湖公园。相传,葛洪曾在此炼丹,并筑台讲道,遍植草药名木,为民治病。葛洪羽化后,其弟子及乡人便在其地建"葛仙道院"以祀。延至明末,清兵攻陷广州城时,道院遭受严重破坏而毁圮。本世纪初,由道侣信众募资重建,改名为"白云仙馆",供奉葛仙、吕祖。抗战时复毁。年,由道侣重建。明末清初诗人张维屏、民国文人邹鲁、商承祚、潘佛章、卢叔度等均在此雅集吟咏,今"白云仙馆"石刻即为邹鲁所题。建国后,由白云山管理处管理,年,市园林部门斥资修建,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今由麓湖公园管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