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如滨绘画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1#

李如滨

-

生于重庆南岸*桷垭李园,祖籍广东梅县年毕业于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出版《四川民间蓝印花布》《水粉花卉画册》等书籍。

◆◆◆

忆母亲

母亲生于书香门第,外祖父曾在重庆广益中学教授英文,后投身实业。同时也是民国时期川渝两地基督教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外祖母是传教士的女儿,护士学校毕业,是那一代少有的受过现代文化教育的开明女性。母亲毕业于重庆文德女中,18岁时嫁于当时南山袁公馆的主人——中华民国陆*中将袁如骏(字筱如)之子袁德嶷,生育了我和姐姐两个孩子。解放后,由于*治因素母亲与父亲离异。母亲自幼极有艺术天分,尤其擅长绘画。年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深得美院创始人、东方色彩大师李有行先生的教诲与器重。李先生汲取了版画、后印象派、马提斯等艺术流派的创作风格,从客观色彩到主观色彩上首创了“归纳色彩”“意象色彩”的教学方式,受益匪浅。更不忘李先生为人作画的肺腑之言:唯有辛勤的努力和纯洁的情操,才能理解人生,表现人生,画要比自然更美才是艺术……..母亲一生一直是忘我的投身于艺术,高调作画,低调作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文革浩劫中,母亲未能幸免,批斗、游街、洗厕所….受尽屈辱。每天灰头土脸疲乏不堪回到家中,把代表黑五类的黑袖套摘下后,仍不忘看看家中因抄家而仅存画册、书籍;或是提笔画画。这时的她就能忘却一切烦恼,神采奕奕判若两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有虚度过一天,她认为浪费光阴是一种罪过,除了她的本职设计工作之外,只要有时间就会画画创作。星期日也安排得满满的。她一直告诫我,要多读书、多画、多看多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有所收获。现如今我能画两笔,完全得益于母亲的教诲。母亲崇尚自然,经常背着沉重的画箱外出写生。一次乘火车,同事的画箱不小心砸伤了她的头,但她仍坚持完成写生。返渝后头痛不止,经查为脑震荡,治疗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痊愈。问她这样“亡命”值不值,她说“值”。母亲讲,当你全身心的融入自然,你能在盛开的桃花中体味到春天带来的希望和美丽;在夏季疾风狂雨中体会到娇弱玫瑰花顽强的生命力;在冰雪中见到红枫叶最后的坚守;在污泥中见到荷花的圣洁;还有那一岁一枯荣的野花、野草生命的生生不息…..她特别钟情于七、八十年代重庆路边溪旁繁盛的夹竹桃花。每年春夏之际,红*白粉,开满房前屋后,煞是好看。虽不香还有毒,但生命的灿烂不比那些名花逊色。随手采来一束,插在玻璃罐中,即使在那个物质及其贫乏的时代,也能顿时令陋室生辉,不画不能啊!面对这些自然界精美绝伦的杰作,感恩之情、热爱之情充满了她的心、她的笔,情动于衷,激聚为意。此刻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性格鲜明的笔触,丰富的色彩,留住了时间与空间。纸绢上的花儿、鸟儿、树儿都充满了生命力。诠释了生命的可爱与永恒,诠释了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真切的感受和真诚的追求。更给焦虑沉重的现实环境带来了温暖、明朗的人性之风。

七十年代我和母亲

母亲晚年专攻国画、工笔花鸟画,将扎实的西画造型、色彩功底融入了传统的国画技法中。笔法精湛细腻,设色或艳丽明快或沉着高雅,花卉翎毛,生动鲜活,呼之欲出。浓浓的书隽气里透着幽远,纯净、高雅而不失大气的格局,百看不厌,如诗如歌,这些画作之所以能有这样恃久的魅力是她以生命为底蕴自然所为,是生命的本真!因而其作品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与收藏。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年10月6日,正值艺术顶峰技艺炉火纯青;恰逢国外友人力邀赴美举办个人画展之时,生命却戛然而止<突发疾病误诊误治>,享年68岁。才貌双全,一生坎坷的慈母,就此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永远离开了我们。悲哉!消息传出,大家都很震惊与惋惜,素有山城美术界“*才”“神仙”之称的艺术家何意富先生,曾与母亲共事多年,一直以母亲为师而荣,敬重有加。他认为母亲绘画艺术造诣精深,成就卓著,水粉画和工笔画都达到了很高境界,突然的离世令人很惋惜,很痛心,是美术界一大损失。时至母亲逝世二十周年,特写此文,敬示缅怀。注:母亲生性大方,在世时国内外求画者甚多,基本有求必应,加之母亲逝去多年,部分精品画作业已流失,现有作品不能全面展示母亲的艺术水准,实为憾事!

女儿:李海明年5月

您不曾真的离去

您始终在我心里

童年和母亲在成都外婆家的快乐时光

本文作者简介:李海明、女、生于重庆南岸袁山《汪山乡》。年四川美院进修班毕业;年重庆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重庆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业美术设计师。

李海明花卉作品选

长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