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龙口老一辈儿都是这么过伏天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公益帮扶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编者按:夏日炎炎。如今的胶东半岛,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基本都有空调或电风扇避暑。而在家用电器贫乏的老辈,过伏天都有哪些生活细节呢?下面就听听栖霞隋建国先生的讲述。年纪大的朋友可以借此回忆过去,年纪小的读者也可从中感受老一辈人的不易。)以下是正文——往年有句老话,三春不如一秋忙。乡村春季就是播种,一年内最忙的是秋收秋种。而为了在秋天有个好收成,炎热的夏季田间的中耕追肥锄地就成为重头戏。以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栖霞农村为例,麦子收场后首先要抢种夏玉米,接着就是将所有地块划锄一遍,争取在雨季到来前灭掉地里的杂草。那段日子,家家的男人披星戴月劳作在田间。天热大多赶在天蒙蒙亮就上山,摸黑回家。早饭是家里的婆娘或孩子往山里送,一般都是篓子里装的是玉米饼子和锅里蒸的咸菜,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是萝卜咸菜加咸鱼和鸡蛋。另一个是家家都有盛水或米汤的小泥罐子,就地吃喝,休息片刻就干活。剩下的饭菜才是家里其他人享用。每日都是拉夜回家,吃一点剩下的饭菜就躺下睡觉。烈日当空,田间的男人们头戴着苇笠,光着膀子,穿着裤衩子,赤着脚,弯着腰,踏着烫人的泥土,向泥土索取生存之本。夏季天气说变就变,下雨了就地蹲下避雨,冰雹来了就将提篓子扣在头上,好了天继续干。那时候河沟边泉眼挺多,渴了就找一处趴下喝个够,挺带劲。涝雨前大多庄稼地都倒动干净了,“挂锄了”,这就是农民的休闲日,即歇伏了。大街小巷的山墙头和树荫下就是乡村农民的休闲地。麦子秸秆扎的“草墩子”和“草帘子”,就是乘凉的必备物品。麦子秸秆做的蒲扇是风凉的好工具。在草墩子或蒲团上一坐,摇着蒲扇,挺凉快。那时候最难熬的是晚上,伏天雨水多,家家猪圈里有臭水,蚊蝇特多。一到傍晚,蚊子叫声嗡嗡的,有人说好似“打破锣”。家里人不能入睡,就在街头通风处铺上草帘子,大人孩子躺在上面乘凉。大热天,家中紧闭门窗,点燃蒿草拧成的绳子用烟火驱赶蚊子和臭虫等。晚上天越热,蚊子特多,家中烟熏火燎炙热,睁眼就掉泪,只有那一张薄纸糊成的木头窗棂子处还算凉快一点。后来有条件的家庭能有一架大蚊帐,全家挤在一起度夜晚。蚊帐分半架蚊帐和整架蚊帐。半架的是炕顶上有顶棚(大多是用纸糊的),在炕的前沿钉上帐布,中间留一个开口,睡觉时先用蒲扇赶走里边的蚊子,再将口关紧。在那个年代里,白天苍蝇叮,晚上蚊子咬,虱子跳蚤更骚扰人。蚊子进入蚊帐内就用煤油灯头一个一个的燎;衣裳和被窝里的虱子只有一个一个的用手抓。那些老人眼力差,就用灯头燎或用牙咬或啃生在衣裳缝隙里的虱子卵。可这样只是一时,过后又生,这真是那句俗语“抓不净的虱子,拿不尽的贼”。跳蚤难抓,无奈就将衣物拿到家外晾晒抖动,稍微可缓解对人叮咬。蚊蝇的滋生,疾病的加剧,可真是苦了昔日的乡村人啊!天热家家做的饭菜一般都是不能隔日,房门的框定上有两个插孔,笊篱盘子就插在上面,一是防霉烂,二是防备狗猫偷食。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里距离河水远点,村前一路边有一处坑洼地,夏季有积水,称“小道湾”,尽管水浑浊,可一直是我们多多小伙伴三伏天的玩耍处。水深在腿弯处,我们时常在里边戏水玩耍纳凉。曾记得那句记忆尤深的“腚干腚干,腚不干上南湾”的童谣。每次回家全身都是和泥人一样,待路过村前南沟弄点清水冲洗才回家。那时候我家里条件还可以,炕上是母亲自己用织布机织的一架大蚊帐,俺娘仨挤在一起。天热母亲就扇着蒲扇让我弟兄俩入睡。有时候我蹬开了蚊帐,跑进了蚊子,母亲就一边往蚊帐里搬动我们,一边用灯头燎跑进的蚊子。听到被灯燎死的蚊子“哼”的一声惨叫挺有趣。小时候中午我最爱在我家朝后门的过道口睡午觉。拿下一扇街门,一头放在门槛上,仰卧在上,风一吹挺舒服。一次特热,我迷迷糊糊的听到有东西掉落身后边,一睁眼,我吓晕了,掉落的是一条大长虫。从此我再也不敢到过道睡了,天再热也得在炕头上。如今好了,往日较先进的蚊帐退休了。宽敞的房屋,明亮的门窗,热了风扇一吹或空调遥控一开,太阳能热水澡一冲,凉快了。随着乡村环境的改观,那烦人的蚊子基本不见了,虱子跳蚤消声灭迹。人们生活提高了,康健了。回忆昔日苦,珍惜今日甜。美好的生活在明天!

稿件来源:胶东故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