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岁月的砥砺,
万病回春的神奇,
这就是中医!
10月初,央视《传承》栏目组专程医院的田河水,作为中医世家,田河水和父亲田玉家、爷爷田永庆祖孙三代悬壶济世。田河水从医学院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医院在中医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疼痛科,这在当时国内可谓独树一帜。子承父业一家三代皆中医
“父亲可以说是自学成才。”10月22日下午,77岁的田玉家回忆起父亲田永庆时还是十分感慨。田家世代居住在淇滨区大河涧乡石鼓沟村,而田家三代行医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汤头歌》《药性赋》他都是自学的,当时附近的一位老村医也给了父亲很多指点。”
新中国成立后,田永庆还获得原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临时中医师证书。耳濡目染之下,田玉家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跟着父亲学医。初中毕业后,田玉家到医学院校进修,后来到我市一家工厂做了厂医。凭借高超的医术,田玉家很快就有了名气,工厂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一有病就会来工厂找他看病。
田永庆的临时中医师证书
田河水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八九岁时,他就跟着父亲开始学习中医了。
19岁那年,田河水遇到了他的第一位病人,至今记忆犹新。“病人是从外地过来走亲戚的,因为走得太急导致背部痉挛了,疼得直不起腰,父亲那天刚好出诊,他们就非得让我去。”田河水说,到了现场,病人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疼得说不出话来。“看病人是背部痉挛,我也知道扎针的穴位,左等右等父亲还是没来,我就决定试试。没想到针扎下去不久,病人的症状就有所缓解。”田河水说,通过扎针,病人后来完全好了,也正是这件事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
在中医基础上成立疼痛科
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医院工作。年,在田河水的建议下,以他所在的科室为基础,医院成立了一个全新的科室——疼痛科,这在当时国内成立也是较早的。
“与专科科室不同的是,疼痛科属于一个全科。”田河水说,当时工作的时候,好多病人描述的就是一个单纯的疼痛,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儿。为了方便患者就诊,他就萌生了成立疼痛科的念头。“这样的话,病人感觉身上疼痛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去哪个科挂号,就可以来疼痛科了。由我们科室诊断后,确有必要的再转到其他科室,但基本上在我们这里就可以治疗。”
田河水在给患者治疗
“医院的疼痛科几乎都是在西医的基础上成立的,唯独我们是在中医基础上成立的。”田河水说。
从医以来,田河水并没有故步自封,他在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论知识。如今,医院疼痛科在田河水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的科室。
“医者父母心”的精神值得传承
10月初,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传承》栏目组专程来到鹤壁,以田河水一家三代和他的疼痛科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整个拍摄过程,田大夫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一下午他就接诊几十例,每位病人他都会耐心诊疗。”《传承》栏目组总策划张俊山说,田河水一家三代从医,对病人体贴入微,这也是栏目组所寻找的关于传承的故事。
“10月15日下午,在医院拍摄的时候,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来看病,可能很久没有洗澡的原因,身上有股怪味儿,旁边的病人闻到后都离得远远的,但田大夫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扶到床上,给她脱鞋后仔细检查,这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张俊山说,这种对病人的精神也是值得传承的。
栏目组采访中
《传承》栏目组导演张翔说,田河水并不是他拍摄的第一个中医,却是让他感动者中的一个。“有一天我们去山里拍摄鹤壁风光,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在田间劳作,田大夫说这位大爷应该患有甲状腺疾病,虽然目前没太大影响,但若不注意就会变得严重。随后,他主动上前给老人把脉并询问病情。刚开始老人不理他,他还是耐心地把老人的身体状况说了说,老人一听跟自己的情况相符,才注重起来。跟老人交谈后他开了个药方,留了联系方式后我们才离开。”张翔对记者说,“田大夫真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义诊现场。”
“我们还专门采访了田玉家,老爷子也很让我们敬佩。医院看田河水,在科室遇到一位腰疼的病人,老爷子就主动为这位病人针灸,这一治疗就是三个月。后来病人好了,老爷子却病倒了,还得让儿子给他治疗。这正是我们栏目组想要的传承的精神。”张翔说,田河水不仅擅长中医,如今还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针对病人病情对症下药,这是对中医的传承也是西医的发展。
编辑:请叫我红领巾
来源:淇河晨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