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啄木鸟把房子啄了10个洞,为什么不怕得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哪些要忌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近日,一则“啄木鸟在居民楼外墙打洞”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视频中,一只长有黑白花纹的鸟正在一面红色墙壁上“埋头苦啄”。

在它的右侧,已经有了10多个拳头大小的洞,洞口排列成一条波浪线。伴随“当当当”的敲击声,不少墙体碎屑掉落。目击市民说,这只鸟从10月30日一早就开始凿洞,大概15分钟就能凿出一个洞来。啄木鸟正在“埋头苦啄”“视频中的鸟名为大斑啄木鸟,是北京比较常见的一种啄木鸟,主要生活在周边山区和市区的一些公园内,在墙壁上凿洞的行为,是它在为过冬储备食物。”北京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介绍,大斑啄木鸟之所以选择楼体保温层,可能是保温层平整比较好凿,敲击的声音与敲击树干也很像,让啄木鸟觉得适合储粮。“啄木鸟长期在墙体上凿洞存粮,一些种子在墙壁里发芽,可能会造成墙体松动。对此社区及物业应重视起来,及时做好围栏、警戒线等预防措施,防止高空坠物发生危险。”李理建议,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社区可以利用生物驱离的方法进行干预,如找来猛禽样式的风筝,悬挂在被凿的墙壁附近,看到“天敌”在此,啄木鸟就不敢再来凿洞。啄木鸟自古就出名啄木鸟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名字—鴷[liè]。《尔雅?释鸟》中对“鴷”字做了解释:“鴷,斫[zhuó]木”。古籍《异物志》中有更详细的介绍:“此鸟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雌,斑者雄。”可见古人已经对啄木鸟有基本的分类与观察。大斑啄木鸟属于鴷形目啄木鸟科,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啄木鸟之一。成年的大斑啄木鸟的体长在25厘米左右,翼展大约为35厘米。总体上看,它们身上有黑、白、红3种颜色:头顶、颈后、背部与尾羽为黑色,两侧的肩羽各有一个三角形白色斑纹,下腹部为鲜艳的红色,腿与喙都是灰黑色。大斑啄木鸟雌雄两性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雄鸟在脑后的枕部有一个红色的斑点,而雌鸟枕部没有这样的红色斑块。另外,大斑啄木鸟的飞行轨迹很有特点,是近似于正弦曲线的波浪线,一起一伏很有规律。这也是在野外辨识它的一个识别点。敲木头也能搞对象?在世界范围内,大斑啄木鸟分布非常广泛,横跨整个欧亚大陆,还包括北非局部地区,在北美洲也有分布。在中国,除西北大片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和个别海岛以外,大斑啄木鸟遍布全国各林区。大斑啄木鸟在其居留范围内是留鸟,没有明显的迁徙行为,所以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它。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中,只要有以一定面积的树林为基础的适宜生境,都可以看到大斑啄木鸟,有些个体甚至会在环境较好的城市公园或校园中繁殖。与雀形目的各种鸣禽不同,大斑啄木鸟不能发出复杂的叫声,只能以简短急促的“唧……唧……”声来鸣叫。这是一种非常有辨识度的叫声。在树林中观鸟时,当听到这种短促的叫声,就知道啄木鸟离你不远啦。除了叫声,啄木鸟还可以通过啄木头的声音来传达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树林中会偶尔听到一连串的木质敲击声:“哒哒哒哒哒……”有学者认为这是啄木鸟在为取食做适应性的练习。但更新的研究表明,啄木鸟会通过一连串的敲击声来表达某些信息,比如标记领地范围,通过敲击声来告诉附近的其他啄木鸟,这里已经有我存在了,或者用这样的声音吸引异性。啄木鸟不会脑震荡吗?为了适应在树木上攀爬并啄取树皮下或树洞内的食物,大斑啄木鸟的身体进行了适应性演化。绝大部分啄木鸟的脚都是一个X形:两个脚趾朝前,两个脚趾向后,并且具有非常锐利的勾爪。这样的构造与形态非常有利于抓握和攀爬树干。特别的脚趾再加上直挺的尾羽作为支持,大斑啄木鸟可以稳定自如地在树干垂直面上移动和取食。在取食机制方面,大斑啄木鸟也“天赋异禀”。它的嘴巴呈角锥状,适应凿击,狭长的鼻孔可以防止飞溅的木屑进到鼻子里。最厉害的一点在于舌部结构,大斑啄木鸟有一条长达5.5厘米的舌头,舌尖带有锥状的倒刺,在倒刺与唾液的协助下,可以轻松将树木虫眼儿深处的虫子勾取出来。最奇特的是,它的长舌头平时不用的时候,居然是绕在脑袋里的,从鼻孔里伸出,沿着后脑勺绕了一圈,再回到嘴里。啄木鸟啄木头的次数、频率、相对力度与加速度都非常大。有研究统计大斑啄木鸟每天可以啄木约1万多次,啄木最大速度约为厘米/秒。如此强烈的撞击,为什么它不会得脑震荡呢?因为大斑啄木鸟的颅骨密度较高,抵抗压力的强度大,也就是该硬的地方够硬;颌骨有机质含量较多,有更好的变形性和韧性,可以吸收啄击产生的震动,也就是该软的地方软。一软一硬,使啄木鸟的头骨在硬度与质量上达到完美的平衡,从而适应了高速的撞击。啄木鸟与我们在很多宣传中,啄木鸟都被冠以“森林医生”的头衔,但我们也可以把与啄木鸟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安无事的和谐邻居,因为它们与我们共享着城市。当你们在城市公园听到那些熟悉的“哒哒哒”的啄木声时,就知道你们并不孤独。来源

《果壳给孩子的自然课》、北京日报、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台回复“群”,加入名校博士群)注:国际科学是一个优质的大型公益科普平台,每日报道“有趣+有用”的国内外重磅科研成果,既可供普通读者学习新知、增加科学素养,亦可供科研工作者开拓科研选题与方法思路,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