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淡诗经关雎中琴瑟的寓意,经后世注释 [复制链接]

1#

巜诗经》第一首为“关睢”诗。其诗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阳春三月,烟柳绿肥,江清桃红时,水汀白洲上雎鸠形影不离,鸣叫划空。一叶扁舟随江水缓缓驶来,忽现美女,嫣然一笑,乌发皓齿丹唇,吟声入碧云。罗裙轻扬,纤手采菜,真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岸上一青年才俊,目不转睛,神*仙游,心动情思,这才是自己的神往的恋人。

夜静之时,君子睡不着,脑海里老是浮现白日江洲中的淑女,次日,迫不及待追到美女身旁,弹起琴瑟亲近她,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琴瑟,钟鼓周之乐器。音者,生人心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男女之爱心深切,其声和以柔,当以丝竹之声乐之。琴瑟为丝竹,拨动琴弦,和以瑟音,悠扬而平和,缓静而情浓。

昔舜创五弦之琴,歌《南风》而悦天下;师涓师旷抚琴吟之,玄鹤舒翼而舞廊门;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先人劳动而引歌,歌声而配乐,乐起诗合之,歌乐诗三位一体。琴鼓之宾客之前,瑟弹之幕后之和。故孔子听《招》声,三月不知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今人自然认为琴瑟在《诗经》中有夫妻关系的象征义。查《诗经》中,除《关雎》外,还有《定之方中》,《鹿鸣》,《常棣》《鼓钟》《甫田》都有琴瑟共现。在《周礼》中记叙,钟鼓为正宫声,以隆重端正严肃为主,琴瑟为和声场,处于配乐。

故孔颖达《毛诗正义》日:“明淑女之未得,以礼乐友乐之。”又日:“琴瑟与钟鼓同为祭时,但此章言采之,故以琴瑟为友以韵之,卒章云芼,故以钟鼓为乐以韵之,俱祭时所用,而分为二等耳”。其时孔颖达观点全部来自《毛诗》论中,只不过注释修正。

《汉书艺文志》中指“《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鲁,齐,韩三家书俱亡。独汉代人《毛诗序》传下来。

《毛诗序》中讲:“《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认《关睢》是写于宫廷中,然后流向民间。主张由上往下。我认为,周朝用采风官,是先到周之各国采风,其元素其歌者应来自民间生活。风与俗同等,代表劳动人民才是创作的主旋律。民间的男女之恋爱,朴素而真挚,顾应民间情诗。又加二次创作,加上周之礼,规范世间万物,以阴阳为核心,以礼为经,以乐为纬,从夫妇之求爱,婚姻直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毛诗牵强附会于宫廷后妃之德,教化之礼仪有点硬拉上儒家的宗旨。毛诗据传是子夏所传。子夏为孔子的衣钵传人。《史记》乐书言魏文侯问子夏之乐。子夏对言魏文侯应听古音德音,而不听溺音。举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音皆溺于色而害于德。

顾孔子编《诗经》把关睢诗放在首位,并赞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赞成男女恋爱应有节制的爱,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谬也,关雎乃纯真的爱情非要男女如何去节制,难道连表白,亲热也要套上相敬如宾的礼节说:“淑女,你同意我爱上你,你同意我喜欢上,你同意我吻你吗?”这是恋爱吗,这好像是在与朋友商量。一点浪漫,一点激情也没有,纯柏拉图似的,估计女生一个字回复“呆”。

有人赞同贵族的求爱,结婚场景。其来源诗中“君子”“琴瑟”“钟鼓”代表宫廷,贵族才有的场景,乐器。其时君子在《诗经》中指代很多,有夫君的,有贵宾的,有贵族的。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关雎诗中,君子是代表女生所认为的善良正直的白马王子。而诗中琴瑟,寻常老百姓家就有种桐树,然后以桐树干做琴体,以蚕丝为弦。钟鼓倒是老百姓家没有。

但诗中琴瑟,钟鼓是种寓意,代表男生要用琴瑟亲近美女,对女生允诺结婚大典用隆重的仪式来迎娶你。这还是男追女求爱的过程,还没到婚礼进行时。古代结婚还要经过很多环节才行。故用琴瑟友之而不用琴瑟和之,代表男女之间还无夫妻之实地步。

妻与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中用琴瑟本义用乐声表达男女的求爱,婚后生活。经周朝礼乐之规范,郑玄,孔颖达,贾谊,朱熹等等后世的再注释。当时的创作者未必把夫妻等同于琴瑟,经历史的演变夫妻与琴瑟就划上了等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